】 【打 印】 
網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提煉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22-11-25 10:20:52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網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提煉智慧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近年來,視聽傳媒藝術領域在“提煉”中華文明的“標識”和“精髓”方面不斷著力,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表現突出。當前正熱播熱議的《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詩畫中國》《一饌千年》等文化類節目,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呈現“提煉”智慧、精進方法理念。文化類節目的“提煉”流程和智慧,可以歸納為三個步驟。

  第一是精華萃取。在相當數量的“爆款”作品中,創作者規避了一味追求“原汁原味”“完整再現”傳統文化和藝術、卻易顯得“陳舊冗長”的刻板做法,而是以智慧的方式將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精華進行“點狀”萃取。例如,一個詩句、一個人物、一個姿態、一個場景、一個古物、一個視覺符號、一個意象意境、一個情緒氣氛等,都可以在大量的對比辨析中被萃取、被提純,成為文化類節目的主題主旨、情節橋段、叙事綫索的“核心點”,或情感“引爆點”。

  由此可見,近年來文化類節目、作品的主題和元素,呈現了相當多元化的狀態。例如《典籍裡的中國》主打典籍、《中國詩詞大會》主打詩詞、《國家寶藏》主打文物、《經典咏流傳》主打音樂、《國樂大典》主打國樂、《唐宮夜宴》主打舞蹈、《技驚四座》主打雜技、《此畫怎講》主打美術、《驚·鴻》主打戲劇、《只此青綠》主打色彩、《一饌千年》主打美食、《登場了!敦煌》主打地域風物、《萬裡走單騎》主打文化遺產、《國風運動會》主打傳統運動、河南衛視《節日系列》主打符號奇觀,等等。

  第二是當代適配。被萃取的“點狀”傳統文化和藝術精髓,繼續通過故事化叙事、視聽化奇觀、情感化激發,實現符合當代人認知習慣、行為方式、審美要求、價值標准的“轉換”。

  在故事化方面,文化類節目重視講述的懸念設置、節奏把控、小切口展開,并不斷提升叙事流暢度以及叙事邏輯合理性。在視聽化方面,我們看到創作者力求讓觀衆不斷感受到突破視聽極限的絢爛,以及不斷感知到視聽創意帶來的愉悅。我們聽到琴、箏、笛、簫、琵琶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渾然一體,我們看到詩詞、成語、國寶、古樂、舞蹈、畫作、書法、服飾、雜技、園藝、花藝、茶藝等諸多“點狀”元素被高清屏幕中的媒介視聽語言所炫彩重塑。

  在情感化方面,創作者力求實現觀衆對節目中的人事物移情,進而喚起觀衆對中華文化浩蕩歲月和代際沉澱的共情,在動容或歡喜之間,激活觀衆自覺生發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價值認同。這些都讓傳統文化和藝術不再遙遠,而是成為適配當代人認知和審美訴求的日常體驗。

  第三是召喚參與。當前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并不以最終播出為工作的完結,而是同樣非常看重播出之後通過各種形態、途徑進行矩陣式傳播,以及在傳播的過程中召喚觀衆特別是青年群體的主動參與。

  不少文化類節目重視通過將節目精彩段落剪輯成短視頻的方式,借助各類中短視頻平台和社交媒體渠道,實現節目內容本身,以及作品背後傳統文化和藝術召喚力的“刷屏式”傳播。文化類節目在青年人聚集的網絡平台上,成為被火爆觀看的對象;青年人通過彈幕、留言、評論、打分、點贊、轉發以及二次剪輯、混合剪輯、發表分析帖等方式,對節目內容進行深入討論,甚至以此激發創作欲望,形成自創的高品質視聽、圖文作品。

  由此,通過萃取、適配和召喚的三個階段、三種方式,當代視聽傳媒藝術創作者、傳播者逐漸完善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提煉”智慧,更不斷探尋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能够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傳承密碼。

  在未來,隨著媒介形態和信息傳播模型的不斷演進、傳媒視聽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理解力的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更需要動態適應當代人的信息接受方式、審美認知方式、文化價值方式的特質新變,文化類節目乃至整個視聽傳媒行業也須不斷豐富“提煉”中華文明“標識”和“精髓”方面的方式方法,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的進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