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韌性城市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11-03 08:58:19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今年的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在技術、經濟、社會和政府4個維度進行韌性建設,有效應對極端氣候變化、高烈度地震、烈性疫情、劇烈經濟波動等重大災害和衝擊,迅速恢復正常生產生活。韌性城市建設是各國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文章表示,建設韌性城市對於中國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作為現代技術創新和先進產業集群的空間載體,增強城市韌性有助於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二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需要,當更多人口和產業聚集到城市,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三是提升全球經濟競爭力的需要,增強應對重大災害和衝擊的韌性能力是城市參與未來全球競爭的戰略能力。

  文章認為,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下一步,韌性城市建設要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進行規劃。一是要將韌性城市建設提升到維護國家經濟發展安全的戰略高度。經驗顯示,百年罕見的暴雨、前所未有的疫情等會對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破壞,生產鏈供應鏈出現斷裂,部分國家和區域出現大面積停產停業,受災害城市的老百姓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二是建立健全韌性城市發展規劃體系。堅持組團式、網絡化發展格局,各組團片區和城市之間設置既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能源、水、通信和醫療等設施體系。構建更加科學的濕地、河道、公園等平時休閑急時蓄洪的城市海綿體系。研究規劃更加彈性柔性的城市空間布局、建築、能源供應、應急物資儲備和產業布局等。適時設置專門負責韌性城市規劃建設的機構和崗位。

  三是更加重視韌性社區和韌性街區建設。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單元,街區是城市居民安居樂業交往的最基本單元。可考慮結合城市規劃建設“十五分鐘生活圈”,豐富充實增強城市社區韌性要素,建立平急結合的微型公園、物流倉庫、戰略儲備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和多部門協同行動機制,培訓社區安全應急人員隊伍,加強居民災難應急教育等。更加重視街區安全,讓城市街區成為群眾閑庭信步的地方,構建校園到家園的安全通道體系,強化法律、安保等制度性建設,建設街道、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的“街道眼”,建設“零風險”青少年保護的街區安全韌性體系。

  四是打造新型韌性區域生產綜合體。以中心城市為關鍵節點,既要強調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專業化,又要考慮區域糧食、生態、應急等多重目標,在產業市場化和服務區域急難險重任務的公益性之間實現平衡。完善面向城市群都市圈便利共享的民生服務供給和重大疫情等災害防控體制機制。

  五是以韌性城市建設為牽引,統籌城市適應新技術應對新風險的能力。將現有的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和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等財政資金、人員配備、部門職責等進行統籌協同,增強韌性城市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用好物聯網、互聯網、數字技術等各種技術,提高城市對災難風險的動態感知、監測預警和應對能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