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東方時評:“人情月餅”導致的浪費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20-10-02 14:16:37


  中評社北京10月2日電/據東方網評論,這次中秋節是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消費逐漸回暖後的重要傳統佳節,不少消費者和企業提前許久採購和定制禮盒月餅,用專屬節日的“通貨”走親訪友、維繫客戶關係。然而,記者在中秋節前調查發現,隨著“人情月餅”越來越多,“買太多、送不完、吃不掉”的月餅讓不少人承受著“甜蜜負擔”,成為浪費環節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常常聽到不少人這樣的感嘆:“每年中秋節,家裡的月餅都吃不完,有單位發的、朋友送的、晚輩孝敬的。通常,我們家裡只留下一兩盒,其他的也去送人,但送來送去,家裡的月餅卻總不見少,因為大家都互相送,最後就又送回來了。”

  面對“人情月餅”很多人都犯愁:單位裡發月餅,小輩們送月餅,親戚們給月餅,鄰居們派月餅。一到中秋節,家裡的月餅就泛濫成災。

  為了紓解月餅泛濫成災現象,不少市民的做法是:將家裡的月餅禮盒,留下一兩盒自己吃,剩餘的月餅拿出去走親訪友,轉手送給親戚朋友。不過,月餅依然在家裡泛濫著。這是因為,把月餅“轉手送人”的“發明創造”不是“個人專利”。所有市民都有相同想法。結果是,“轉手送人”之後,家裡的月餅並不見減少。

  倒不是說月餅這種傳統食品不是美味。但是再好吃的美味,也不能過量。月餅本身就是高脂肪、高糖量的食品,不適合多吃。然而,眼下的月餅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吃的功能”變成了無休無止的“人情功能”。花花綠綠的包裝就是功能的異化,商家想的是如何包裝更美,而不是如何更加健康。

  當然,月餅的另外一個功能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聯絡感情。但是,月餅最本真的功能就應該是“吃的功能”,如果極端到“情感功能”、“送禮功能”、“形式功能”、“買賣功能”,則會讓月餅變了味兒,最後成為甜蜜的負擔。正如很多市民說的那樣:吃不了沒有辦法,只能趕在中秋節之前“處理”,低價賣給月餅“黃牛”。如此看來,月餅這種產品也確實需要實現供給側“改革”了。

  送月餅的人愁,收月餅的人愁,吃月餅的人也愁。很多時候,人情月餅由於承載了過於沉重的禮品功能,悄然變味。“月餅的神秘旅程”淡化了月餅的功能。月餅市場,不該只是一場“中秋旅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