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保護文化原創應更關注“模糊地帶”
http://www.CRNTT.com   2020-07-14 00:25:18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保護文化原創應更關注“模糊地帶”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胡一峰

  最近,越南出了個“李子柒”,引起廣泛的關注。這個“李子柒”“一絲不苟”地複刻了那個李子柒,據網友的比對,連“奶奶”“狗”以及摘白菜的手法,都照搬不誤,真如《西游記》裡六耳獼猴化作孫悟空的模樣。六耳獼猴變成悟空的目的,是為了騙得取經人身份,盜取真經。模仿“李子柒”大概也是為了博得網紅身份,獲取流量,換成“真金”。

  這些年,文藝作品抄襲現象屢有所聞。同時,隨著版權保護法規不斷健全,相關措施逐漸落地並產生實效,尊重原創、保護版權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抄襲越來越受到輿論的批評與抵制。但是,文藝作品的形成包含了從創意到生產、從題材到內容、從形式到體裁的複雜創作過程,與科技發明、學術作品等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此也衍生出了與抄襲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一些現象,比如洗稿、融梗就是近年來受關注較多的兩種。把一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情節等元素進行拆解,“洗刷”之後重新組裝,改頭換面就成了一篇“新作”;或者,把別人的創意融解套用在一個新的故事之中,變成“新作品”粉墨登場,這些行為看似多了一層遮羞布,和赤裸裸的複刻式抄襲不同,但依然帶有抄襲的影子,不妨稱為類抄襲現象。

  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文藝繁盛,其用戶生產內容的特性推動素人創作蓬勃發展,而網絡平台又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傳播和分享方式。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一段舞蹈、一種情境表演甚至一種表演風格在短視頻平台出現後,只要有足夠的熱度,很快就會有嚴重的“人傳人”現象,出現大量仿效者,創作出相同或相似的“作品”,有時反而使原創者和其作品湮沒無聞。或許其中的大部分仿效者並無惡意,也無借此牟利的行為,只是為了娛樂,但過度模仿也是不良風氣之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