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聯邦議會,我們和德中委員會的7名議員進行對話交流,這些議員來自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和綠黨等不同黨派。我問到:“歐盟國家在世界各國外交紛爭時常提到‘人權高於主權’,為什麼面對中國‘訂單外交’時,‘人權外交’就低頭讓路了?默克爾訪華喜歡拉一張中國人權糟糕的記錄清單,但每次都只是成為中德簽貿易大單的施壓條件,請問,德國外交戰略有高於訂單的價值捍衛嗎?”德國聯邦議院德中議員小組主席、社民黨議員約翰內斯普弗盧克(Mr.Johannes Pflug)明確回答:“經濟利益不能踐踏價值底綫。我們樂見德中創新合作關系發展,我們願意幫助中國建立法治社會,但人權是政治底綫。”
在柏林,我購買了五塊盤子大小的“柏林墻”樣本,圖案各異,分量挺沉,一路拎著東歐行。“柏林墻”在德國人心目中,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冷戰”這樣的大字眼,而是濃縮了當年東德和東歐千百萬小人物的生命悲劇。這些小人物在這堵冰冷的墻邊,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名字叫“自由”。
人的自由、平等與尊嚴,人本身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當今世界任何大國關系,沒有不談經濟的柏拉圖戀愛,也同樣沒有持久的訂單戀愛。與中國主流媒體一片鶯歌燕舞不同,一些德國知名媒體刻意強調了德中價值觀不同的聲音,甚至形容德中關系“同床異夢”。在未來許多衝突中,德國到一定時候總需要選邊站。
如何跨越政治歧見溝壑,凝聚更多價值觀共識,將決定中德熱戀能走多遠,能否真正迎來亞歐大國關系“革新式”新常態。而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是成為當代世界強國的通行證。也許中國要做的功課更多,也更艱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