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9日電/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計劃在2014年2月前往大陸訪問,並將會晤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這會是兩岸關係20多年來發展上最亮麗的一筆。當然,王主委的行程,以及到大陸後會觸及的議題,確是各方極為關注的焦點。至於他和張志軍會談到什麼,除了王親口曾提到的“擬討論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開放媒體常駐等議題”之外,最讓外界聯想到的話題,就是他會不會為未來的“馬習會”鋪路?
不排除可能性
文章說,筆者今年7月曾經在《旺報》撰文,說明即使兩岸關係目前正處於歷史的機遇期,雙方互信基礎也加強很多,而且馬英九多次強調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確實贏得了北京相當的信任。但是想在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創造“馬習會”,對照APEC在1993年的理事會備忘錄中限制“中華民國”“元首”出席高峰會的障礙,以及北京憂慮馬英九一旦與其他APEC成員領導人進行雙邊或多邊的會晤,可能會導致國際社會誤認北京已默認“二個中國”的存在,對中共來說內外都會受到困擾。因此,這樣的“馬習會”一直被外界認為可行性不大。
即使目前台灣曾有47%的民眾支持“馬習會”,可是想在2016年5月之前,期待產生一個不期而遇的“馬習會”,也有現實上的困難,那就是“身分”問題,馬英九自己也說過:如果不以“總統”的身分會晤習近平,除了會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判之外,恐怕也過不了台灣民眾質疑馬是有意矮化自己的這一關。
雖然“可行性”不大,但“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特別是兩岸之間具有種特殊的氛圍與關係,不能完全用正規的常理去判斷。有三個很重要的背景因素,筆者認為會讓兩岸當局有所衡量,也會讓王郁琦與張志軍交換意見時刻,去觸及這項議題的探討。
第一、馬英九的任期尚有兩年半時間,可是兩岸之間議題至今尚未走進“深水區”,北京必然有它的迫切感,如何能營造一種讓兩岸當局與民眾都樂觀期待的“政治接觸”氣氛,“馬習會”絕對是一支最佳的觸媒劑。但是,北京不會完全不去注意到它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只是當“利大於弊”時,這樣的考量就有可能存在。
要考慮延續性
第二、在台灣,國民黨贏得民眾最大信賴,就是它推動平和的大陸政策。儘管這幾年馬英九民調支持度一直跌落,但對手蘇貞昌、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支持度也未見上升。預見2016年台灣大選,在民眾期待兩岸關係需要和平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各黨大陸政策是否能維繫這樣的情境,可能還是最後勝負的重要關鍵。國民黨希不希望勝出,馬英九是否期待後人將2008年之後的大陸政策能夠持續,“馬習會”是重要政策考量,而它所創造的兩岸和平後續效應,將不可忽視。
第三、這是最樂觀也是有點期待的評估。如果明年在北京舉行的APEC,北京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了更寬更前瞻的看法,那麼針對APEC的成員包括台北,因都不是國家而是“經濟體”的性質與定位,最後同意馬英九以中華台北“經濟體”領導人的身分出席,而且又可仿造“連胡會”方式安排兩位領導人的見面,那麼這項歷史性的會晤就可能實現。
當然,王郁琦是否會替“馬習會”鋪路,沒有人可以為假設性議題作出回答。而且王張兩人會晤,會不會出現這樣的話題,外界也很難得悉。但是一旦二人都觸及了這個主題,就表示現存的阻礙與憂慮將不再是雙方的困擾,重點應是一些“技術問題”,彼此思考如何設法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