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周慶祥:台灣媒體建構上海形象 朝向較正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9 00:47:32  


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周慶祥。(中評社 林艷攝)
  中評社廈門9月29日電(記者 林艷)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30周年慶典暨兩岸資訊一體化與新聞事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灣的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周慶祥昨天應邀出席研討會發表論文說,台灣民眾對大陸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受兩岸歷史影響。另一面也受到當代情勢的影響,而媒體記者則依據台灣民眾的資訊需求尋找可供報道的資訊。

  周慶祥指出,從2007年與2013年台灣媒體對上海城市新聞的新聞進行比較發現,七年期間,有以下幾個方面改變:一、上海新聞議題由經濟活動轉向追求生活品質。二、上海城市觀點由負面轉向正面。三、上海居住環境由高度經濟發展轉向不適人居。四、上海人文印象由海派轉向炫富。

  周慶祥說,2007年,台灣媒體將上海的城市文化形塑成“海派文化”(特徵包含了追求新奇、崇主、摩登,同時也包含了“圓滑、細膩”與“小氣”)。台灣民眾對上海女人的刻板印象是女人比男人更精刮、更有權,上海的兩性關係是“大女人、小男人”,這些刻板印象反映在台灣媒體在報道上海兩性問題時所呈現新聞標題是“大陸生活幸福美滿嗎?上海女性排第一 北京緊追在後”。

  他舉例說,2013年,兩岸合拍、以上海社會故事為背景的電影《小時代》上映後,票房創新紀錄,電影以男追“白富美”、女追“高富帥”直截了當點出了上海社會的主要價值、思想和文化。這部電影傳達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引起爭議,卻也點出了台灣媒體長久以來所呈現上海人文的“刻板印象”。

  周慶祥認為,台灣媒體在報道大陸城市相關新聞時,先天上就承載了政治、歷史、文化的包袱,這些包袱反映在台灣媒體上,轉而強化了記者原本的記憶與框架。在此一記憶框架下,台灣媒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呈現上海城市形象上亦有所差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