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以中華主權凝聚兩岸主權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2 16:05:44  


 
  基於此,我建議“以中華主權凝聚兩岸主權共識”。即: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主權屬於包括二千三百萬台灣同胞和十三億大陸同胞在內的兩岸人民,兩岸主權統稱中華主權,中華主權由兩岸人民共享,兩岸的前途與未來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中華主權將兩岸主權和治權暫時分離,兩岸主權交還給兩岸人民,治權分屬兩岸,並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採取內外有別的策略:在國際上,中華主權只有一個,只要兩岸人民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中華主權就沒有分裂,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兩岸應在外交休戰的基礎上,繼續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不能搞雙重承認。在現有的23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由“中華民國”代表中華主權,大陸地區與“中華民國”邦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民國”的框架下解決; 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華主權,台灣地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解決。換成直白的話,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台灣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在現有的23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大陸要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大陸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兩岸最高領導人,即“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都可行走任何國際場合。若是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仍舊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名義,“中華民國”總統就只能用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名義;若是在現有的23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華民國”總統仍舊用“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就只能用中國大陸地區領導人的名義。由於兩岸不能搞雙重承認,表面上出現兩個合法的中國,實際上對外仍是一個中國,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兩岸和解的特殊歷史時期的臨時的政治定位,也是一種尊重兩岸政治現狀的務實的解決方案。

  這樣,兩岸彼此都能擁有對岸的外交空間,從而解決台灣同胞關心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外交空間。在此基礎上,兩岸可以繼續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通過理性溝通和不斷交流,逐步實現兩岸主流民意的融合。而在中國境內,統治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和統治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是中華主權框架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兩岸關係是地區與地區的關係,兩岸政府都將主權還給兩岸人民了,沒有必要相互承認對方主權,而應當相互承認對方治權(兩岸兩會模式其實已經間接地相互承認了對方的治權),仍以兩岸兩會模式商談兩岸和平協議、軍事合作等後續議題。由於兩岸不搞主權相互承認,兩岸政府軍隊官員未來的接觸都只能繼續以兩岸兩會顧問的名義。兩岸最高領導人,即“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在中國境內各自的正式文書中,仍按照現在的“一中各表”模糊處理,大陸繼續稱呼“中華民國”總統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台灣繼續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大陸地區領導人;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邀請函和公開場合都相互稱呼對方“先生”或者“您”,只要體現對等即可。兩岸關係融洽到一定程度,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相互口頭稱呼對方“總統”“主席”也無傷大雅,在滿清皇朝滅亡後的一百年間,中國就沒有完全實現過真正的統一,糊塗經就糊塗念唄!上世紀初孫中山和袁世凱第一次見面時,也是“孫大總統萬歲”“袁大總統萬歲”互喊,一個“中華民國”出了兩個大總統,能有什麼妨礙?兩岸不論在國際上不搞雙重承認 ,還是在國內不搞主權相互承認,都是為了避免造成兩個實質分裂的中國,這樣就把兩岸關係從“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對立階段推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階段。時機成熟,執政兩岸的國共兩黨可以聯合倡議,成立由兩岸四地各黨各派和社會各界代表人士組成的隱形的政治聯盟——華文化復興聯盟,以應對兩岸融合過程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中華主權緊緊抓住阻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矛盾,打破“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固有的主權觀念,以民為本,為兩岸設置一個最大公約數。以中華主權為基礎,兩岸可以搭建一個將兩岸重叠主權合二為一的民主的和平架構,為兩岸主權對立提出破解之道,這不僅符合大陸追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也符合台灣“主權在民”的憲法精神,並且能夠滿足當前台灣社會希望維持現狀的政治訴求。兩岸分治後的主權對立本身就是國共內戰造成的,國共兩黨理應負起民族和解的責任,率先接受中華主權,然後再引導兩岸雙方接受並達成中華主權共識(簡稱中華共識),並將具體內容寫進未來的兩岸和平協議。倘若有人提出比中華主權更好的兩岸政治和解方案,我當然會更加歡迎。我始終認為影響兩岸關係和平展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國民黨堅定捍衛的“中華民國”與共產黨領導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主權對立。這種對立是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也是兩岸實現政治和解繞不開的主要矛盾,只是在兩岸雙方“擱置政治爭議,共創經濟雙贏”的和解策略下,這種對立目前表面上被淡化了。二是大陸強烈反對民族分裂的統一意識與台灣社會依然嚴重的台獨意識之間的統獨對立。這種對立是兩岸分治後衍生的,是兩岸實現和解的次要矛盾,只是當台獨活動猖獗時,兩岸會將焦點集中在統獨對立上。只要台灣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實現獨立,這兩種矛盾的主次關係就不會發生改變,過去是,現在仍是。破解兩岸主權對立能夠將愛鄉愛台的台灣意識與分裂中國的台獨意識分離,有利於壓縮台獨意識的存活空間,使之迅速邊緣化。只要國共兩黨接受中華主權,民進黨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中華主權,放棄台獨主張。可以試想:兩岸主權對立時,民進黨的台獨訴求尚且不能實現,一旦兩岸重叠主權合二為一,哪裡還會有台獨勢力的生存空間?另外,中華主權包容兩國論,民進黨也應該沒有強烈抵制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