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以包容的心態對待行為藝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4 16:01:48  


 
  行為藝術旨在引起大眾的關注,達到宣傳某一個目的的效果。有些行為藝術的表達方式可能過於極端,極大地挑戰了大眾的接受力。但是,行為藝術並沒有損害到個人或公共利益,相反,行為藝術更多時候是為群眾發聲,為弱勢群體呐喊,給特定群體爭取更多的權利。在這點上,行為藝術本身是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大眾的。我們不能因為它表達方式過於誇大或醜陋,而站在道德的高度對它全盤否定。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鄭也夫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家當然要忠實自己的理念、忠實自己的藝術追求,但藝術可以說是人生的試驗,所以有時候會衝破社會理論或者許多人認可的邊界,在這個時候,好的藝術家應該有一種在藝術之外的認識——要為這種突破埋單。

  有些藝術家所創造的行為藝術,在一般人看來,很難去理解,更談不上接受。荷蘭後印象派畫家,表現主義的先驅——梵高,他的作品在當時很難被人接受,但卻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藝術。同樣的,我們不能只因為現在我們看不懂行為藝術中奇怪、荒誕的創作,而去詆毀、謾罵它。誰能預測多年以後,行為藝術所體現的價值會有多大呢? 

  包容是藝術創作的前提,包容自己的內心然後才能包容世界的存在。藝術家們才能心無旁騖地致力於新的創作,給公眾呈現出更多更好更具意義的作品。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神經處於緊綳狀態。大家都要放輕鬆。一些人做一些驚世駭俗的事情,除了是一種減壓和解脫尋求刺激,也給這個社會增添一些另類的色彩。如果社會缺乏必要的寬容度,公眾不能以正確地心態對待新奇古怪的事物,很有可能遏制了中國行為藝術的正常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