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仁大智面對台灣同胞的“悲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8 15:27:34  


  作者:唐炎 湖南 自由撰稿人

  最近,台灣《聯合報》刊出台當局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的文章,蘇指出:“拋棄悲情才是真正的愛台灣。”蘇文所述:讀蔣介石的日記,發現每頁都有用毛筆工整寫下的“雪恥”兩字。這是他的歷史,也是籠罩台灣幾十年的“悲情史觀”。目前,台灣的“反共”史觀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同樣“充滿悲情”的“反中”史觀。而這種史觀都是利用仇恨和恐懼,對內壓制、對外對抗。台灣自己嚇自己,而忘了決定台灣前途的不是歷史,而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蘇先生呼籲:台灣絕不能繼續封閉在舊的歷史觀中。台灣必須走出歷史,拋棄悲情,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在新的東亞大環境中創造新的生存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蘇先生此文,筆者深以為然,蘇文一語中的台灣社會最大的“病根”。在筆者印象中,蘇先生是一才學優長、深謀遠慮的人才,曾發明“九二共識”一詞。蘇先生飽含“愛台灣”的深情,寥寥幾筆,就把台灣的“症結”和出路描述出來,筆者觀之實乃有“政治扁鵲”的“把診”功夫,值得台灣人民細聽和深思。
  
  台灣政治人物,無不標榜自己“愛台灣”。真正“愛台灣”就要逐步淡化消除台灣人民的“悲情意識”。而不是挑逗它、刺激它、強化它、利用它。這種“悲情”導致部分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疑慮、誤解、恐懼、憤懣和仇恨;這種“悲情”會妨礙台灣利用大陸崛起的機會,坐失自己地理之優和現代化先行者的優勢,束縛台灣發展;這種“悲情”致使台灣人民與大陸感情疏離,是滋生“台獨”的溫床,而一個搞“台獨”的台灣不但沒有前途,反而會招災惹禍。作為台灣政治人物和思想教育人物,為了台灣人民的利益和前途,均負有淡化、消除這種悲情的義務,這是台灣走向新生,走向輝煌的出發地。千萬不要讓“悲情”的“心理分裂”形成的社會意識推動台灣走向“政治分裂”、“法理台獨”。
  
  大陸要深刻體察台灣人民的“悲情”。
  
  反過來,對於台灣人民的“悲情”,大陸的當政者、思想者要細心體察、深刻把握、精准拿捏。中共“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要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當然要照顧台灣人民利益所在,厚植兩岸百姓的共同利益,以“投桃”之行收“報李”之效。但更重要的,大陸的方針政策要落到台灣人民的心裡;大陸的形象要好在台灣人民的心裡;大陸的人民要親在台灣人民心裡;大陸的訴求和呼籲要入島、入耳、入腦、入心。必須把台灣人民的這種“悲情”了然於胸,作為思考的基本出發點。
  
  台灣人民的“悲情”就是台灣人民檢視、思考大陸與台灣數百年來、特別是近代以來兩岸分分合合、恩怨情仇的歷史,產生的認為大陸拋棄、欺負打壓台灣,台灣人民有苦無處訴、有悲無人憫、舉世無所靠,淪為“亞細亞孤兒”的悲壯、悲慘、悲哀、悲涼、悲憤的情懷和意識。這種情懷和意識,原本只在民間廣泛存在,經政治勢力出於政治目的宣傳、誘導、強化,而形成台灣相對穩定和廣泛的社會心理。這種“悲情”,推動台灣人民最廣泛的訴求“當家作主出頭天”,也是產生分離意識和“台獨”的社會心理基礎。台灣“悲情”有五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就是清政府《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台灣人民當時已經完全認同大清國,但清政府捨棄台灣,使廣大台灣人民產生了自己是“棄兒”的感覺,其悲慘之狀、悲憤之心、悲哀之情可想而知。第二次高潮是“二•二八”事件。抗戰勝利後,中國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台灣人民揚眉吐氣,歡欣鼓舞,對國家和當時國民政府非常認同。但隨後而來的國民黨的高壓統治特別是“二•二八”事件,使台灣人民對“國民政府”感情降到“冰點”,同時產生了“外省人”壓迫“本省人”,“本省人”仇恨“外省人”的心結,也動搖了台灣老百姓對中國政府的認同,成為台灣人民心頭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第三次高潮產生於“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台灣當局推行的“醜共、恐共、仇共”教育,使台灣人民強化對共產黨的厭惡、仇恨的同時,也連帶對大陸產生厭惡和仇恨。與此同時,台灣廣大“本省籍”人民對國民黨高壓威權統治的不滿和對“外省”權貴集團壟斷社會資源、謀求特權利益的不滿,也進一步導致“本省人”對“外省人”的歧見、怨恨。為以後的族群撕裂埋下了種子。第四次高潮產生了七十年代後半期開始的台灣“斷交潮”,以中美建交,美“台”斷交為最高點。在官方輿論挑動和民間輿論鼎沸之中,台灣人民認為大陸“欺負、打壓”台灣,不給台灣人民活路。悲情達到劇烈的程度,而且過去對共產黨的仇恨延伸到了對大陸,再進而延伸到對中國,有些人產生了“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意識。這種鼎沸的民意在“黨外勢力”及後來民進黨的渲染鼓動下,逐漸成為台灣廣泛的社會意識。第五次高潮在九五年李登輝訪美兩岸關係惡化後形成。大陸高調反台獨並進行軍演和試射導彈。被島內宣傳為大陸“文攻武嚇”、“恐嚇台灣人民”。因李登輝“務實外交”及陳水扁的“烽火外交”,大陸在國際上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被台灣當局形塑為“打壓台灣”、擠壓台灣生存空間、“剝奪”台灣人民的尊嚴。台灣人民“悲情”持續增長。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民進黨宣傳是大陸要“動武”。十多年間,台灣當局運用政權力量“妖魔化”大陸,同時推行“去中國化”。台灣人民的“悲情”逐步轉化為對大陸的分離意識,部分轉化為對台獨的接受和追求。
  
  大仁大智面對台灣同胞的“悲情”。
  
  既然抱著“和平統一”的根本目標,大陸面對台灣同胞的“悲情”,就只能秉持大仁大智的華夏文化精髓,以寬闊的胸襟,兄弟的情懷和感同身受的情感給予尊重、重視,在感受中共鳴,在共鳴中化解。
  
  第一、堅持和平統一的目標絕不動搖。不論台灣同胞有多大的“悲情”,對大陸有多大的誤解、多深的隔閡,哪怕部分台灣同胞有明確的“台獨”意識。也要相信兩岸的交往將促進交融,交融將促進融合,融合將有助於兩岸共同的國家認同。相信台灣同胞血液中流淌的中華之情,會在兩岸交融中鑄成中國之魂。只要兩岸和平統一還有一線希望,就不要放棄,應該全力以赴。
  
  第二、對和平統一的長期性要有充分的估量和足夠的耐心。兩岸和平統一的過程,是通過兩岸和平發展,在厚植共同利益、深化兩岸交融的基礎上,共同締造新中國的過程。消除台灣人民的“悲情”和對大陸的種種誤解、隔閡,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國際關係、大陸崛起、島內局勢的發展變化,一定會出現很多的反覆、曲折。對此,大陸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足夠的耐心。堅信大陸崛起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堅信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終會實現,堅信台灣人民的中華情、中華根。
  
  第三、兩岸交流中要充分尊重台胞,善待台灣。不管怎麼說,兩岸同是祖國的兒子,祖國媽媽的確有虧待台灣兒子的地方。兩岸是同胞兄弟,大陸可算是兄長吧!小弟過去受了苦,做兄長的應盡到“長兄如父”之責,付出“長嫂如母”之愛。大陸對台灣要施之以仁,曉之以理,待之以愛,持之以禮。要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感情,特別重視台灣同胞當家作主的願望,對島內事物的評價要盡可能照顧台灣同胞的感受。兩岸人民交流交往中,大陸同胞要注意了解台灣同胞“悲情”心結,學會照顧對方的情感,不說有傷感情的話,不做有傷感情的事。
  
  第四、厚植共同利益,讓利“桃李不言”。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管誰讓誰,都是兄弟之愛,一家人的事。一家人就不要說兩家話。先要講對一家人都有利,再講兄弟相諒相讓。以大陸之大,台灣之小,大陸又占了WTO機制下發展中經濟體的便宜,對讓利之事,大陸應多做少說,盡量不說,讓台灣同胞自己體會。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仁者乃大”,“仁者無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五、慎重智慧地對待“中華民國”。中國人自古崇尚“義”,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國”實乃人之常情。只有“中華民國一中憲法”不改,就有維繫台灣人民認同“一個中國”的希望。處理這個議題。最好當然是兩岸政治商談整體解決。在兩岸政治商談啟動以前,大陸在國際上肯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但在島內兩岸交往場合,大陸應對“中華民國”有關的事項智慧善意加以對待,在不承認的前提下,對具體情況可以友善默契處理。莫讓自己的簡介粗暴傷台灣同胞的心。也不給台獨人士有炒作的機會。
  
  第六、小心為“動武”問題解套。以大陸而言,為防止“台獨”,武備越充分自然越好。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也是迫於無奈的,同時也決不是針對台灣人民的。但“動武”問題,台灣主流民意的確很反感。台灣主流民意“求和平,求安定”,對此,大陸一定要告訴台灣同胞,如果台獨就沒有和平安定。但大陸對台灣同胞如何告知則值得研究。應該多一些與人民直接對話的管道,多說有人情味的話。即使緊要情況不得不宣示政策,可不可以換個說話方式呢。比如“台灣不××大陸不動武”之類的句式。對台胞關注的東南沿海導彈的問題,可不可以單方面無條件宣布“只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所有導彈概不瞄准台灣。” 
  
  第七、要盡量讓台灣人民了解中國的“大悲情”。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台灣人民的“悲情”,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悲情”;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也是強權施加給中國的。兩岸中國人都有共同的悲情,這是“大悲情”。大陸應傾斜挹注資源,靈活運用台灣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台灣人民了解整個中國的悲情。台灣當局學界輿論界也應該讓人民了解中國的“大悲情”。大陸方面可考慮以慶祝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為契機,將抗戰歷史向兩岸人民濃墨重彩宣傳,對所有抗戰烈士進行追認和褒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