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雪鬆 北京
撤飛彈的話題和爭議,使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了不和諧音符,但願兩岸能理性看待,維護和平發展的大局。
兩岸關係中政治協商的時機和條件是存在的,就看雙方怎麼對待。
兩岸經貿關係熱絡,人員往來頻繁,官方半官方的交流不斷。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兩年多以來,島內的政經情勢有了很大的好轉。經合協議的簽署,為島內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兩岸之間的互信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雙方在一些領域出現默契和同步,台灣的國際空間不斷擴大,外部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國共兩黨領導人之間的函電往來密切,這表明兩岸之間的互信確實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由磨合期進入到相對穩定的發展期。這些都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積極良好的一面。
但兩岸關係發展中仍然存在著深層次的隱憂,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同有淡漠的現象,對統一的要求有淡化的趨勢。這主要指台灣方面,台灣方面很少談一個中國,他們強調主體性,強調“中華民國”,在政治方面不斷疏離一個中國的認同感。統一的字眼他們根本不提,遑論推進統一的措施和步伐了。一個中國的認同,兩岸存在分歧,在某些方面有著各說各話的情況。台灣秉持的一個中國,他們認為是“中華民國”。島內在對待“中華民國”的問題上,本身就含糊不清,現在又到處推銷,造成兩岸對一個中國認同觀念的混淆,給兩岸關係造成了很大的混亂。
兩岸在政治上不接觸不溝通不協商,長期下去,必然要產生相關的問題,而且問題會越來越複雜。認知觀念上的分歧,必然導致政策行為的偏向,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台灣方面回避躲閃政治議題的協商,有客觀的原因,即島內民意的影響和民進黨的掣肘。主觀的原因還在於台灣執政者進行政治協商的誠意不足,面對大陸的優勢底氣有些不足。拖延和回避不能解決問題。兩岸面臨政治上的分歧和疑慮,必須坐在一起協商,在政治協商中追根溯源,消除疑慮,查找問題,化解難題,。
與其自負得隔空喊話,倒不如務實得溝通協商。如果在和平發展的前提下任由分歧存在發展,各說各話,你堅持你的,我堅持我的,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主張,希望對方認同,會造成事實上的敵視和矛盾。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事情複雜化。現在兩岸關係在政治上的分歧,雙方各自堅持的一些主張,對方的反應不熱情,生搬硬套要求一方接受,對方肯定不會接受。這就出現了新的矛盾,儘管這種矛盾在和平發展的大環境下是隱性的,但發展下去,必然要變成公開的矛盾。怎麼辦,只有進行政治協商,在協商中才能解決問題。當初兩岸雙方坐在一起,秉著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態度,溝通協商,達成了“九二共識”,才有了後來的“汪辜會談”,可見兩岸雙方坐下來協商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必然選擇。
政治上接觸、溝通、協商,大陸對民進黨和國民黨一視同仁,願意同任何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接觸,就任何問題展開協商。兩岸周邊的情勢並不是風和日麗的,充滿險灘暗礁。出了問題,損害的是兩岸的利益中華民族的利益,如果兩岸還在為各自的利益爭鬥,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兩岸中國人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可仰人鼻息,要有某些緊迫感和危機意識,把政治問題放到日程上來。不是說即刻就要解決政治問題,起碼也要為兩岸解決政治問題創造條件,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因為兩岸政治問題的解決是一個複雜艱巨的過程,不可能猝然進行,要及早準備。台灣方面要重新認識這個問題,在政治方面有所作為,也好為後來者提供思路和方向。
政治上的協商開始之前,兩岸學者智庫的意見建議,都是一種觀點和認識。因為學者和智庫的言論,或多或少都帶有官方的色彩,都受到各自官方形態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代表兩岸各自的利益,能不能成為兩岸民眾和執政者都接受的觀點主張,需要兩岸來協商討論。只有經過兩岸的協商,取得的共同認知,才能成為兩岸民眾都能接受的意見主張。兩岸之間的政治協商,必然要吸納學者智庫的意見建議,學者智庫的意見建議,為兩岸政治協商的開展創造輿論氛圍,提供思路,提供參考。兩岸智庫學者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建議,這些都為兩岸政治協商做好了鋪墊,在這些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兩岸政治接觸可以順利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