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義興 上海 獨立財經撰稿人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5日舉行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預計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6萬億元。預計2008年中央教育財政支出1581。8億元,增長47%;預計2008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5955。5億元,增長38%;預計2008年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833。6億元,增長25。5%;預計2008年中央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61。6億元,增長20%(《新華網》1月5日)。
對此,毫無疑問的是,從上述財政部部長對去年的中央財政收支的預計數據中顯而易見,在中央財政收入突破6萬億的同時,中央財政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與“三農”方面的支出,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明顯與較大幅度的增長,可以說財政支出的社會公共服務傾向也已清晰可見。然儘管如此,與這些讓人可喜的財政支出數據相比,建立公開透明、及公衆能够充分參與的公共財政收支評介體系,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當務之急。
因為,衆所周知的是,由於歷史欠賬,多年來公共財政在醫療、教育與社會保障,及其“三農”上的支出一向存在較大缺口,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與公共投資相比,在相當長的年數裡財政在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投入比例要遠遠落後。而這,與現代社會政府所應承擔的基本職能顯然不相符合。所就此而言,建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公共財政支出取向、以及公開並公衆能够廣泛參於評介的制度體系,應該就顯得十分必要與迫切。比如就以上述的中央財政收支預計數據來說,與以前相比其中的支出增長固然應當受到肯定。但想指出的是,與6萬億的收入相對應,其中的社會保障與“三農”上的支出所占比例是否恰當,與政府公共服務中心職能又是否相符?並且,相關的投入公共資金在具體運作時,是否符合行政成本節約與合理的原則?應該說,這些都不是數據本身能够作出相應評介,而是需要有一些具體的制度支撑為前提,才能最後作出正確的評介。
還有以具體層面講,由目前制度缺陷所決定,國內的公共投入還有一定程度的“跑 冒 滴 漏”現象存在,加上公共資源分配時的尋租,可以說,這些都可能造成相關公共投入的分配不公問題出現,並且這些問題不僅以前有現在有,而且以後也還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從防範與克服的角度講,這顯然也不是只公布相關財政支出數據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有一整套符合“民主公開、民主參與、民主表達、民主監督”要求制度,才能有效得到解決的公共命題。
所以筆者認為,上述的中央財政支出數據本身肯定是一種不小的進步。但以公共財政收支的社會公正性角度,建立公開並公衆能充分參與的評介體系,或許已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