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印度農業改革舉步維艱
http://www.CRNTT.com   2020-12-27 10:25:37


 
  矛盾紛爭背後

  目前,印度政府與農民代表已進行6輪談判,但均以失敗告終。雖然政府方面一再強調中間人損害了印度農民利益,應當“給予農民相應的自由”,但這樣的說法顯然沒有調和矛盾。據路透社報道,農民代表稱莫迪正將農業“私有化”,企業將成為最終獲利者。

  日益激化的矛盾,是印度社會長期以來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表征。

  第一個原因是區域與宗教問題。旁邦和哈邦農民是此次抗議的主力軍。

  張書劍表示,旁遮普地區比較特殊,農民政治經濟地位高,且宗教色彩鮮明。首先,自“綠色革命”後,旁遮普就是印度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這裡的農民相對於其他省份有更高地位。其次,旁遮普邦人口以錫克教徒為主。在這次抗議中他們呈現出高度組織化的狀態。不僅如此,錫克教徒在海外也有很強的影響力。據路透社報道,多數居住在海外的印度錫克教徒出自國內的農業家庭,他們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印度大使館門前遊行示威,聲援國內抗議活動。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分化。《經濟學人》12月發文稱,印度貧富分化加劇,一面是萎縮的經濟、上千萬人陷入貧困,一面是大量財富流向印度社會中最富有的1%。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幹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印度經濟正處於起飛階段,必定會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問題。隨著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增大,農業比重降低,但是農民數量依舊龐大,因此如果印度解決不好農業問題,其工業化發展也會受抑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