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巴曙松:全球產業大轉移 港逢良機
http://www.CRNTT.com   2024-03-14 11:24:55


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關鍵在於洞察第五次產業轉移的趨勢,從而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受到疫情及加息周期衝擊,港股連續4年下跌,表現跑輸全球主要市場,IPO活動因市況轉弱而大減,同時間西方媒體借23條立法,誤導外界以為香港金融及整體競爭力走下坡。事實上,香港作為連系內地與全球的橋梁角色未曾改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港交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接受專訪時指出,香港應發揮自身的專業服務優勢,承擔起內地企業出海布局的支點作用。

  大公報報導,“我們不能就香港談香港,而應當放在全球大格局與歷史大趨勢中來評估。”巴曙松指出,全球此前共經歷四次產業大轉移,相關經濟體都經歷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作為產業轉移的親歷者,香港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

  具體來說,第一次產業大轉移由二戰期間的英國轉移至美國;第二次產業大轉移發生在1960年代,成就了日本和德國的戰後經濟奇跡;1980年代的第三次產業大轉移,受惠者是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第四次產業大轉移發生在21世紀初的中國內地。

  港應尋找適合自身成功路

  上述四次產業轉移,香港均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不斷促進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向高端產業轉移。巴曙松表示,當前正在進行的第五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超級聯繫人,在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中,自然受到深刻影響。

  在巴曙松看來,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關鍵在於洞察今次產業轉移的趨勢,從而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在碎片化發展的全球格局下,內地企業開拓境外市場成為必然選擇。對於香港來說,可通過專業服務優勢為內地企業出海提供更好的支持。”

  巴曙松解釋,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也是內地企業的戰略支點。通過香港“跳板”,內地企業可以輻射至中東、東南亞及南美等地區。在第五次產業大轉移中,尋找投資機會、支持技術升級、重塑產業鏈,這些都為香港帶來巨大的專業服務需求空間。

  網上熱議“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巴曙松認為,在第一次全球產業轉移時,英國也面臨著“倫敦玩完”的質疑;美國產業大規模轉移到日本時,也湧現出“日本會買下美國”的憂慮。但事實上,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倫敦與紐約仍然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國際格局的變化帶來壓力,同時也帶來機遇,關鍵在於怎樣應對,這才是當下香港需要思考的問題。

  金融中心實力 並非只看股市

  香港作為一個多功能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只體現在股票市場。在巴曙松看來,過去幾年間,美聯儲激進加息帶動香港上調利率,當然對股市估值產生衝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息周期中,商業銀行的淨息差擴大了,經營狀況取得不俗成績。

  此外,香港擁有豐富的保險產品和服務,2023年人壽保險新增保費同比增長27倍;香港資產管理金額超過4萬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來自香港以外的投資者。同時,香港亦是最大跨境財富管理中心、僅次於內地的亞洲第二大私募管理中心。“如果只是依據股票市場行情,就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這顯然是一個片面的看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