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這兩天,媒體的財經頻道都被“人民幣”、“SDR”、“入籃”這樣的字眼刷屏了。就在北京時間12月1日淩晨,國際貨幣基金(IMF)宣布,人民幣將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人民幣將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種全球儲備貨幣。
法國《歐洲時報》12月4日載文《人民幣強不強,不看“入籃”看內功》,文章說,人民幣納入SDR,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一是代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二是作為第一種入籃的新興經濟體貨幣,象征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能獲得更大話語權,有助於加快和加深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從這兩個層面來說,人民幣納入SDR實乃好事一件。
但是,高興歸高興,也不能忘乎所以,甚至在誤解中盲目樂觀。比如,目前有輿論認為,人民幣入籃就意味著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自由流通,今後中國人可以懷揣人民幣買遍天下,或者認為人民幣一夜之間能量爆棚,成為了能與美元比肩的國際通行貨幣。
對於第一種誤解,需要澄清的是,中國人到海外投資、海外華人到中國投資,能够直接使用人民幣,依靠的是未來中國資本雙向管制慢慢打通,使人民幣入SDR後成為推動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一個間接成果。這可視為一個美好的夢想,但在短期內無法實現。換匯依然是中國人出國、外國人赴華繞不開的一環。
至於第二種誤解,則透露出民族主義色彩的盲目自信,美元的強勢地位是由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長期以來對其有利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奠定的,人民幣盡管在國際化道路上不斷前進,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距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通用貨幣還有很長路要走。人民幣納入SDR,不是人民幣國際化征程的句號,而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
因此,人民幣納入SDR這件事,更多體現為一種榮譽,要保持這個榮譽,并且借助獲得榮譽這一契機提升自我,是接下來更為緊迫的事。正如央行副行長易綱所言,“加入SDR不是一勞永逸的,SDR每五年做一次評審,一種貨幣在符合條件的時候可以加入SDR,當它不符合條件的時候也可以退出。只有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人民幣作為SDR籃子貨幣的地位才能得到鞏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