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
2024年6月號,總第318期

港澳比較視野下語言文字態度與身份認同
郭宇菲(廣州)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立足於港澳比較視角,根據2022年港澳社會心態民調數據對港澳兩地居民的語言文字態度及身份認同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粵語和繁體字在港澳社會占主導地位;澳門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熟悉度和好感度明顯超過香港;語言文字和身份認同之間存在複雜的、非單一指向性關係。在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形勢下,本文建議從戰略層面對港澳地區的語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發揮語言資源的文化認同功效和對外橋梁作用。

  語言是集體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之一①。在族群文化符號體系當中,語言因其承載的歷史維度、文化內涵以及作為溝通工具的實用性與公共性,成為族群和民族共同經驗的有效載體。即便在全球化、流動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當今社會,“能否說當地語言”仍被世界多國民衆廣泛視為最能體現國民身份的指標②。

  然而,語言與身份認同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因地制宜的。語言既包括不同語種的語言(如英語、法語、漢語),又包括同一語種下的各種地域變體(如粵方言、閩方言、普通話),不同的語言分別在集體身份認同的構建中扮演什麼角色?本文選取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在歷史發展、語言生態、政治經濟體系等方面有著深刻相似性但又有一定差異性的地區,以兩項頗具對照比較意義的港澳兩地居民社會心態民調數據為基礎,比較澳門與香港居民關於語言態度與身份認同的異同,以期揭示語言認同與身份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整體規劃提供理據和展望。……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