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透視
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拉美經濟社會改革及其對亞洲轉型國家的啟示
常修澤(北京)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從瞭解的情況看,智利在維護民眾的基本權利和減少貧困方面有所作為。

  首先,保護原住民的土地權利。智利有7個少數民族,其中馬普切族的地位最為重要。“馬普切”是西班牙語,意指“土地的主人”。法律規定,馬普切人擁有的土地只能在馬普切族內部流轉。如果想使用馬普切人擁有的土地,建設單位就必須出資先購買比現有土地更好的土地,建設比原來更好的馬普切人新居住區,才能動員馬普切人搬遷。

  其次,扶持處在弱勢地位的小農戶。鑒於在土地流轉自由的情況下,智利小農戶在生產、技術、勞動生產率、資金等多方面處在弱勢地位,因此該國向小農戶(耕地面積12公頃以下者,約佔農戶總數的85%)傾斜,向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引導建立農民協會,提供貼息貸款等。智利政府還專門成立了為小農戶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政府機構,在全國15個地區設有111個辦事處,擁有1500余名雇員,每年安排財政預算2億多美元,已為10萬左右農戶提供支持。該國農業發展局詳細介紹了其做法,我感到很有章法。

  此外,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就業、發展教育醫療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第三個“金角”,切實建立反腐敗機制。

  鑒於南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智利近年來注重反腐敗,特別是注重建立防範腐敗的制度和機制。座談中,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事業單位,都強調這一點。

  一是加強反腐立法。智利出台了《行政廉潔法》、《政黨籌資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倚重制度來預防和遏制腐敗。

  二是打造“陽光政府”。巴切萊特執政以來,實施了包括“官員財產據實申報制度”和“確保公民獲得資訊權利”在內的5項反腐措施。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也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相關資訊,與公民互動。

  三是加大權力制衡。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以及政府各部門之間探索建立嚴格的權力制衡機制,還通過公民參與、新聞媒體等方式實行社會監督。

  當然,智利也有自己發展中的問題,街談巷議中也有對社會治安、收入差距等問題的種種非議,有的非議還比較嚴重,但他們嘗試在市場經濟和社會公平“兩個雞蛋上跳舞”,極力打造“市場--扶貧--反腐”金三角體制結構的做法,不無參考價值。

  拉美改革進展對亞洲轉型國家改革的啟示

  通過對南美改革的考察,給我最深的啟迪是,亞洲轉型國家的改革,應努力尋求社會公正與經濟市場化之間的最佳均衡點。圍繞此,有以下四點啟示:

  一是,亞洲轉型國家在維護自己的社會制度下,切實把握經濟改革的市場化取向

  南美朋友提出,要在市場化和社會公正“兩個雞蛋上跳舞”,是把經濟市場化作為兩個“立足點”之一的。此次在拉美的考察,我再次看到計劃經濟體制在20世紀經歷的由生到長、由盛而衰的“倒U曲線”:在計劃經濟的鼎盛時期,南美有的國家曾經效法前蘇聯,一度實行過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但之後,計劃經濟體制明顯走向衰落。為什麼計劃經濟體制遭到如此“厄運”呢?這是與其本身存在的弊端聯在一起的。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比,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比如,它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資訊傳導功能、促進生產要素流動的功能等。當然,市場經濟有其局限性,它難以解決外部不經濟問題,難以解決分配結果的不公平等等。

  拉丁美洲國家的實踐表明,就整體而言,市場化改革的收益超過改革的成本,或者說改革的“淨收益”為正。這是我的基本判斷。以智利為例,本來經濟不夠發達,但為什麼在經濟方面發展到人均GDP一萬美元的水準?與其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有直接關係。無論是在所有制方面發展包括國有和非公有共存的混合經濟,還是在市場運行機制方面推動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轉(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以及在對外經濟關係中實行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等等,都是以實行市場經濟作為價值趨向的。

  最近,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只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使得市場經濟理念受到新的質疑,甚至有朋友認為市場經濟體制已“陷於絕路”。世只金融危機的教訓是應該汲取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如何加強宏觀調節,如何進行市場監管,這都對市場經濟體制提出挑戰,世只應該運用新材料進行“反思”,但從實際看,市場經濟體制並未“陷於絕路”。當然,以市場經濟作為改革價值趨向,不能採用“激進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而應實行“與社會公正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模式。

  市場化改革是亞洲轉型國家經濟領域改革的基本路徑。以中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圍繞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先後曾提出過“五種構想”,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確提出: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此戰略取向,在微觀經濟基礎、市場體系、政府管理、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推進改革。經過30年的努力,如今已經從一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轉變成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市場因素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在不少領域已經開始發揮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不僅中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也如此。我在幾次赴越南交流的過程中瞭解到,越南將改革的目標模式稱做“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所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一點當前特別具有意義。在維護自己的社會制度下,中國、越南、老撾等亞洲轉型國家應繼續把握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不應因國際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

  二是注重社會公平、協調各種利益關係。

  從理論上說,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地位平等、機會均等和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經濟是天生反特權的。但是,也要看到,即使按照平等的交換原則,由於每個參與分配的個體的能力和各方面情況不同,分配結果會造成不平等。前些年,拉丁美洲國家社會公平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帶來的社會影響也比較大,因此才逼迫他們尋求市場化改革與社會公平“雙線”之間的“均衡點”。從在智利瞭解的情況看,他們在維護民眾的基本權利和減少貧困方面,特別是對處於弱勢地位的民眾傾斜方面,政策比較具體,工作也比較扎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