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透視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爲何暫停對台軍售
張祖謙(上海)
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再其次,布什政府公開暫停對台軍售的事實,以此對馬“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更加重視台美關係。美國從穩定台海現狀,以減少自身被捲入台海武裝衝突的風險出發,在馬英九提出“三不”(不統、不獨和不武)以後,鼓勵大陸與國民黨重新掌權的台灣改善關係,並在公開場合一再聲稱對兩岸關係改善不設“底線”。但是,美國在心對其能否保持對台海形勢的主導權還是有一定顧慮的。國會研究處的資深研究員鄧凱麗和喬治城大學教授沙特等美國學者一再對兩岸迅速接近表示憂慮。與此同時,民進黨乘機誇大兩岸接近對美國的衝擊,唯恐天下不亂。在這種情況下,布什政府的擔心與日俱增,勢所必然。於是,國務卿賴斯出面話中有話地告誡台灣當局:美國雖然鼓勵兩岸關係改善,但也須提醒,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台灣安全的杠杆與支柱主要是美國,台美之間是一條獨立自主的軸線。日前出訪美國的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也稱感受到美方的真實心態。他說,美方一方面樂見兩岸和解對話,但又對兩岸的新發展,有些複雜的心理反應。(4)

  為此,布什政府這次的做法就與以往不同,不是簡單地將暫停對台軍售的決策通知台灣當局就了事了,而是由基廷放出話來,然後又接受台灣方面的解釋。實際上,美國是把大門虛掩,等台灣方面上門“表忠心”。現在看來,布什政府的這一目的基本達到,在王金平訪美以後,美方就表示將在數周後放行除F16C/D戰機以外的八項軍售。作為回應,馬英九則表示要將對美工作重點定位成“沒有意外的關係”。

  美國暫停對台軍售
  折射出美國的戰略思考

  在這次美台間的軍售風波中,部分台灣媒體(如《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已經認識到這一事件的背後隱含“美國對台戰略意圖與戰略地位的重新評估”。自從一九五○年美國為了因應朝鮮戰爭而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巡邏,台灣就成了美國在戰略上牽制、甚至鉗制中國大陸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但是,隨著中國大陸迅速崛起,在兩岸軍事力量對比中的優勢日益顯著,以及奉行和平發展和積極融入現行國際體系的外交政策,美國對台灣的戰略價值和如何發揮台灣在其對華政策中的作用,也就有了不同的考慮。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邁克爾.斯溫說,過去許多人認為台灣是美國對抗中國的一顆戰略棋子,應該發揮台灣制衡的關鍵作用;但檢視今天的美中台的三角關係,除非回到過去的冷戰時期,否則台灣的戰略意義已經大不相同。當美中兩大國經濟的依存程度愈來愈深,經貿往來的程度愈高,美國希望在台海戰略付出的代價會愈小。(5)

  現在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的目標是要促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在美國看來,台灣當然應該調整角色,予以配合。隨著民進黨失去政權,“統獨”之爭在兩岸關係中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制度之爭,這在更大程度上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制度之爭既有助於美國將“民主價值觀”通過台灣推銷到大陸,促使中國真正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也可大大減少美國捲入台海衝突的風險,更不會危及美國在海峽兩岸和整個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前,李登輝、陳水扁和民進黨不能或者不願意理解這一點,因而被美國罵為“麻煩製造者”。

  就美國對台軍售而言,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方願買,一方願賣的“公平交易”。但實際上,台灣並沒有多少主動權。在歷史上不乏美國強行將台灣不需要的武器塞給台灣的例子。前幾年,美國對台軍售不順利,確實有受到島內政治干擾的原因,但美方的遲疑也是一個因素。現在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弔詭的現象:一方面,美國國會、國防部和智庫不斷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海空力量迅猛發展,台灣完全喪失台海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祇是一個時間問題,美國馳援台灣的難度也日益增加(近年來,美國官員和學者經常說,如果再發生像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那樣的台海危機,美國派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美國的對台軍售越來越變得斷斷續續,越來越不穩定了。顯而易見,美方根本沒有像《與台灣關係法》所宣示的那樣,打算通過軍售來維持或恢復台灣的海空優勢。與此同時,美國學術界還出現了一種可稱為“台灣戰略貶值論”的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