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繫中華
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非政黨選舉的政治圖景:澳門零九立法會選舉分析
婁勝華(澳門)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院校副教授

崔世安當選為澳門下一任行政長官


  7月26日,澳門第三屆特區行政長官選舉落幕,作為唯一候選人的崔世安,毫無懸念地當選為下一任行政長官。關注澳門政治的人們開始將目光移聚到9月20日舉行的第四屆澳門特區立法會選舉。

  與現屆立法會議席數量及結構相同,第四屆澳門特區立法會共有29個議席,分別以直接選舉、間接選舉與委任三種方式產生,各產生12名、10名與7名議員。其中,間接選舉是通過各只別內獲確認的社團提名及投票產生的,目前四大只別均以唯一名單提出候選人,故而,並不存在任何競爭而實際已提前“當選”。唯有直接選舉因以“一人一票”方式選舉產生,非但“懸念”僅存,而且直選議員的身份背景及其構成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民意取向,因此,更加為人關注。

  在一般意義上,有選舉就有政黨,而澳門沒有政黨,大量的具有“擬政黨化”功能的社團成為參選工具,因此,澳門實行的是全球少見的無政黨參選的社團選舉政治。那麼,在09立法會選舉中,不同社團如何參與選舉,選舉結果可能會是怎樣的呢?

  政治力量(板塊)分佈

  澳門政治力量的劃分標準,不能沿用香港的“二分法”,即建制派--反(非)建制派(泛民主派)的對立,也不能簡單以政治上是否愛國為標準,相對來說,以利益為主複合意識形態作依據來劃分可能會更加符合實際。例如,在上屆選舉中被視為泛民主派力量的多個組別名單,嚴格意義上並不能代表或歸屬於民主力量的範圍。“自由工會”的領導者們,雖然頻頻組織社會行動,但是,從提出的訴求到行動理念,以至個人形象,似乎難以為社會認同為民主派,而更多地被認看是民粹派。

  按照上述標準,目前澳門的政治力量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派別,即基層或草根派(工聯、街坊會等)、工商派(中華總商會、廠商會等)、博彩派、民主派與鄉族派。五派政治力量雖然並不是勢均力敵,卻大致維持著“五派共存”的格局。此外,還有值得關注的兩股“新力量”:一是溫和公民派,代表中產階層,以論政團體形式出現;二是激進民粹派,代表基層弱勢群體,以自由工會與街頭運動形式示人。

  在可預見的將來,如果政治生態不發生劇烈變動,相信目前澳門基本政治力量的“5+2”格局將會得到維持。而09立法會選舉就是上述幾種政治力量相互角力,謀取各自優勢的過程。

  (一)工商人士:仍將佔據主導性地位。由於澳門特殊的政治生態(結構)與社會運行的慣性,工商只人士的主導地位預料會得以延續。代表資本利益的人士仍然具有通過直選當選立法會議員的可操作空間(如動員企業員工或鄉親投票),但是,考慮到社會上對商人擅權的不滿情緒之日益高漲,商人當選的難度無疑會有所增大,某些原本嘗試通過直選途徑進入立法會的工商人士,出於對直選議員難度的認知,轉入工商只間選議席,一些工商只人士仍循社文教體只別晉身立法會。實際上,間接選舉是商只議員來源的主要途徑。

  (二)傳統基層(草根)力量:受到擠壓。澳門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原本失衡的社會權力與社會分配更加突出,其間,民粹力量成為一股迅速竄升的社會新勢力,並竭力展現其基層弱勢群體的代言人之角色,與傳統基層(草根)社團爭奪基層民眾,部分威脅到傳統基層(草根)社團的民眾基礎(也是票源所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擠壓力量。其次,除了民粹派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財富的增加,相應地,底層社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分化,一些原本屬於草根階層的人進入中產階層,客觀上,削弱了傳統基層社團的社會基礎。因此,對於傳統基層(草根)陣營來說,在09立法會選舉中,與以往不同的是,既需要考慮如何擴大自身的基層民眾基礎,又需要考慮如何進行整合,甚至是跨階層整合。而至為重要的是推出的新人選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

  (三)民主派:基礎擴大。澳門並沒有純粹的“民主派”,縱然是那些一貫追求民主的參選組別,往往因為選票的計算而有意使自己的面目變得含糊一點。加上,規範澳門政治結構的現存法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模仿西式民主的政治想像空間,因此,回歸以來,澳門的民主力量並沒有發展得如之前預料的那樣快,以民主相標籤的民主派領袖人士雖然會操縱民主議題,卻未見能夠左右社會情緒。當然,也應該看到,隨著中產階層的壯大,尤其是專業人士與知識階層的增加,民主派的民眾基礎在擴大,因此,如何引導中產階層的政治傾向,或者更直接地說,爭取中間階層而不是漠視或者視而不見,更不能將之推向以民主相號召的反對派陣營,應成為傳統力量不可回避的新課題。

  (四)族群力量:力持現狀。澳門屬於移民社會的現實,使得某些處於相對少數的族裔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本能性衝動,其中,推選屬於自身族群的候選人參選立法會乃其方法之一。現屆立法會直選議席分別有代表閩籍人士與土生葡人而當選的議員,儘管族群派代表的主張南轅北轍。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當選是以該籍屬群體不發生重大分裂為前提的。由於新修訂的選舉法例加大打擊賄選力度,使得操縱族群選民的難度加大(1),因此,族群派須力持現狀,以保持現有席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