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論語
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香港經濟面臨的問題與出路
劉迺強(香港)
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本刊學術顧問
  本文出版時,已經過了春節,應該是香港新一輪裁員和倒閉潮的開始。經過這一番清洗,剩下來的企業,大都有其一定的活力,是特區政府開始啟動刺激經濟的各種措施的時候了。

  對於刺激經濟,市上有兩派的看法,一是刺激消費,二是支持企業。在香港,因為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進口,刺激消費,對本地經濟拉動不大。根據很久之前的研究,消費一元,對經濟的作用不到七毛錢,不是乘數效應,而是除數效應。我相信,以香港今天93%的GDP是服務業的情況來說,除數效應更大。所以,發消費券之類的建議,除了少數利益集團於短暫時間之內可能得到不多的利益之外,對就業和GDP的增長,幫助微乎其微。至於支持企業,卻因為不少企業的市場在港外,市場不景,訂單不來,也無可奈何。因此,支持出口導向企業的方向,是轉型面向內地仍然不算太差的市場。總的來說,企業面對的問題,除了市場之外,更迫切的是流動資金短缺,所以支持企業的入手點,應該是幫助它們有流動資金去做繼續生意。支持的重點,則是最能創造就業的中小企業。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