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  
格俄軍事衝突“來龍”複雜“去脉”難解
王酈久(北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二○○八年八月八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格魯吉亞軍隊炮擊南奧塞梯並佔領首府茨欣瓦利,造成大量傷亡和難民,傷及俄維和部隊,引發俄格軍事衝突。俄格與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它涉及格領土完整和俄南部戰略安全,牽動大國關係和地區穩定,觸及如何理解和遵守國際法問題,未來解決之道倍加艱難。

  事件起也急停也快

  八月八日淩晨,格魯吉亞對南奧塞梯採取全面軍事行動,格軍一百多輛坦克和二千多名軍人開進南奧塞梯並佔領首府茨欣瓦利市,造成大批平民傷亡和逃離,俄維和部隊也有多人傷亡。正在休假的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得知消息後,立即回到克里姆林宮召開緊急會議,譴責格“侵略行徑”,強調俄“絕不會看著自己的同胞受難,肇事者將受到懲罰”。在北京出席奧運會的俄總理普京也表示,俄會對格的“侵略行徑做出應有的反應”。八月九日,梅德韋傑夫下令俄國防部向南奧塞梯增派維和部隊,將格軍從南奧塞梯“清理出去”。駐紮在北奧塞梯的五十八集團軍出動二百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及數千名軍人開往南奧塞梯,俄軍飛機對格境內的多處軍事基地展開轟炸。同時,俄向阿布哈茲派出九千名軍人和三百五十輛裝甲車,支援阿布哈茲軍隊對進入科多爾河谷的格軍展開反攻。俄黑海艦隊對格黑海艦隊及其駐地也發動了襲擊。十日,格總統薩卡什維利宣佈格軍主動撤出南奧塞梯。十二日,前來莫斯科調停的法國總統兼歐盟輪職主席薩科奇與俄總統達成有關停火的“六點共識”,即停火、所有軍隊撤回駐紮地、開通人道主義走廊、明確俄維和部隊地位、就兩地未來地位和安全保障進行國際討論。梅德韋傑夫隨即宣佈俄軍事行動結束,俄達到了“迫使侵略者接受和平的目標”,“侵略者已被懲罰,遭受重創”。俄方宣佈,在事件中,俄有七十四名軍人死亡,十七人失蹤;格軍死亡一百多人,數百人受傷,多架戰機和一艘導彈快艇被擊毀。

  格與南、阿合也難離也難

  格俄發生軍事衝突源自格與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之間的長期矛盾。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都是格屬下的兩個自治地區。南奧塞梯位於高加索南部高原,與俄北奧塞梯地域相鄰,民族相同。全境面積三千九百平方公里,人口七點二萬(二○○七年),其中奧塞梯族、格魯吉亞族和俄羅斯族分別佔百分之六十四點三、百分之二十五和百分之二點八。三個民族均信奉東正教。資料顯示,奧塞梯人的祖先來自伊拉克北部一個部落,一七七四年,南奧塞梯和北奧塞梯作為一個完整國家並入沙皇俄國版圖,但南奧塞梯憑藉高山阻隔,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一八三○年俄沙皇將該地委託格魯吉亞貴族馬恰別利公爵代管,而奧塞梯人被定為“國家農奴”任歸沙皇所屬,由此開始南奧塞梯行政上歸格管轄,政治上相對獨立的狀態。一九二二年,南奧塞梯作為格魯吉亞一個自治州成立,定首府為茨欣瓦利。一九八九年該州人代會通過決議成立“自治共和國”,一九九○年宣佈成立“民主共和國”,一九九一年宣佈加入俄聯邦,一九九二年就是否獨立和加入俄羅斯舉行全民公決,“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予以肯定回答”。此後該州領導人還多次宣佈獨立和加入俄羅斯,但上述所有獨立行為均遭格魯吉亞中央政府否決和駁回,也未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一九八九年以後南奧塞梯人因鬧獨立與格軍隊和員警頻繁發生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一九九二年六月,俄格總統簽署協定,確定格南雙方立即停火,由俄、格和北奧塞梯三方組成的維和部隊進入衝突地區,並由包括南奧塞梯在內的四方組成混合監督委員會協調維和事宜。

  阿布哈茲位於格西北部,與俄南部接壤,西瀕黑海,是著名旅遊勝地。阿面積八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一點三五萬(二○○三年),阿、格、俄族人分別為九點五萬、四點六萬和二點五萬。阿族人信奉伊斯蘭教,與信奉東正教的格族人長期不和。阿布哈茲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西元八世紀建立阿布哈茲王國,後被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統治過,一八一○年並入俄羅斯帝國。一九二一年建立共和國,一九三一年根據蘇聯政府決定劃入格魯吉亞管轄。一九九○年八月阿布哈茲發表主權宣言,並退出格魯吉亞宣佈成立主權共和國。此後,格阿雙方因主權問題衝突不斷。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三年,在俄總統葉利欽調停下,三方多次達成停火協議,但均未得到遵守。一九九四年五月,格阿再次在莫斯科簽署停火和隔離武裝力量協議,由三千名俄軍以獨聯體維和部隊名義進駐阿布哈茲。但此後格阿軍事衝突並未完全停止,一九九七和一九九八年又先後達成停火協議,也未得到嚴格遵守。二○○八年八月格南爆發軍事衝突時,格阿間也發生小規模衝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