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ull

中評現場:中韓學者縱論兩國關係與半島走向

2024-06-18 00:17:37
有關中韓關係的研討會日前在首爾召開(中評社 崔銀珍攝)
出席研討會的中韓專家大合影(中評社 崔銀珍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崔銀珍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崔銀珍攝)
  中評社首爾6月18日電(記者 崔銀珍)上月末,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隔4年半復辦,期間共同舉辦的中韓雙邊會議為契機,兩國能否為關係正常化奠定基礎備受關注。5月29日,中國駐韓大使館和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在首爾新聞中心國際會議場主辦了“中韓——探索新型戰略合作"的智庫戰略對話。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軍事科學院的16名中國專家和來自19個韓國外交安保智庫的30多名韓國專家參加,期間兩國學者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為基礎的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探索“新戰略合作”為主體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在會議第一環節討論全球及地區安全時,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員車斗鉉表示,韓國根據各政府的不同,韓美、韓朝關係的緊密和疏遠反復出現,但韓中關係在過去10年里與保守、進步政府無關,分歧不斷擴大。韓國和中國為了重新鞏固合作關係,應該將1992年建交時的精神和中國長期標榜的外交智慧"求同存異",以超越語言的行動付諸實踐。現在中國必須認識到,韓半島面臨的危機是金正恩追求“核強國”的執著所致。當然,韓國也必須更充分地考慮中國的安全關切,今後將繼續推進以韓美同盟為基礎的對外政策,這並不是說要參與牽制中國。車斗鉉說,如果出現與美國及其他國家之間的重大分歧或軍事衝突,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將不得不承擔角色並作出貢獻。然而,我們有足夠的意願來避免這種分歧發生。在這一點上,韓美日合作將增強這種調解力量。我們是美國的盟友,但我們不是衝突的先鋒者,而是合作的促進者。

  韓日未來論壇代表,韓國前駐越南大使李赫表示,在此次韓中日首腦會談上,日本似乎仍然堅持了把美日同盟放在最高層面的立場,但此次韓國表現出了比日本略有不同的立場。從韓國的立場來看,韓美同盟、韓美日合作非常重要。但是,建立穩定的韓中關係對韓美同盟也很重要。韓美同盟終究是為了維持東北亞和平與穩定,因此,我們有必要向美、日強調,韓中關係的均衡發展有助於韓美同盟。

  韓國統一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員趙漢凡認為,有人把因朝核危機等而分裂的世界評價為新冷戰,但這近乎是一種錯覺。因為與過去的冷戰不同,世界是一個供應鏈,不存在被稱為理念的陣營內的固定觀念。我們要擺脫新冷戰的幽靈,美國的國力相對萎縮,國內政治上國際主義和孤立主義發生衝突,全球領導力出現局限。從不是新冷戰而是新的全球對立格局的觀點來看,安保的不穩定性正在增加,在此過程中,陣營強化和各自生存的理論正在發生衝突。擺脫同盟進退兩難的方法就是考慮國家利益,走向實用外交。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是,與其只樹立各自的立場,不如重新思考一下為了韓中國家利益應該做些什麼。

  韓國國立外交院國際安全統一研究部部長崔寓善指,如果以美蘇冷戰為根據,目前的美中競爭狀況並不是冷戰。現在的美中競爭是在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換句話說,中美之間軍備競賽水平還很低,經濟相互依存度很高。目前的情況是,把正在成長的中國視為潛在威脅的主要國家逐漸增加相互安保連帶,以低水平"軟均衡"的形式牽制中國。最終,2030年以後的未來,如果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與美國對等,很有可能展開接近冷戰的競爭,但目前還不是極端的對決局面,因此韓中之間的外交戰略也存在相當大的空間。現在是應該抱有現實性期待的時期,應該以對各國戰略利益的理解為基礎,把焦點放在現實的方案上,發展關係。

  韓國國防研究院主任研究委員趙南熏說,韓國在走向全球中樞國家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實際利益和國際規則等基本價值,這裡的價值不是意識形態上的價值,而是對人類自由和人權的國際規範的價值。中國在遏制新冷戰的到來方面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在這一地區,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大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負責任的作用。有必要以遵守國際規範和搞活小多邊合作的努力為基礎,在遏制區域內新冷戰的到來方面進行共同合作。

  韓國國家戰略研究院統一戰略中心主任文聖默說,韓中關係在建交後得到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求同存異。現在有必要在此基礎上再加換位思考。即,要相互考慮對方的立場。為了探索韓中之間的戰略合作,首先需要雙方進行順暢的溝通;其次,中國要正確理解阻礙韓中關係發展的巨大障礙——安保威脅;第三,需要通過雙邊多種形式的溝通恢復信任。他認為此次韓中日會談也是反映這種意志的結果,韓中關係將能夠充分取得進展。

  韓國國會立法調查處立法調查官金度希表示,與過去不同,美中兩國都沒有像美蘇一樣的絕對權力,屬於各陣營的國家凝聚力並不高。從周邊國家的立場來看,這反而可以看作是獲得最大國家利益和信賴的外交空間。擴大陣營化格局和本國優先主義,另一個表現為多邊主義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小多邊主義和multi-alliance。除了同盟和安保方面之外,從氣候變化等“韓中日+蒙古"的沙塵暴減排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小多者合作活性化來看,韓中之間也有充分的合作空間。除了政府間溝通之外,還有國會層面的外交團體,目前共有109名議員參與,即使政府間關係出現好壞曲折,議會或1.5軌等多個層面的外交溝通也要不斷維持,這一點非常重要。

  世宗研究所研究委員崔允瀞說,以韓半島和東北亞為中心,不得不對新冷戰模式進行深刻思考,隨著新冷戰模式在韓國的地緣政治視界上固定下來,對韓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韓國是代表性的通商國家,貿易所占的比重為GDP85%。韓國擁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並不是支持新冷戰模式,而是為了韓國的和平與繁榮,努力奠定基本的生存基礎。韓國的代表性區域戰略——印太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所提出的包容、信任、互利三大原則與中國提出的親誠惠容、友好互信、利益融合原則相互呼應。期待中國更加謹慎地考慮鄰國的安全擔憂,並通過朝鮮的無核化來緩解東北亞的新冷戰威脅。

  韓國前駐瑞典大使呵泰曆說,在我國很多地方自治團體結為姐妹、友好結緣的91個國家中,中國約占34%。另外,在新冠疫情時期,與其他國家相比,韓中地方自治團體之間相互間的口罩供應等合作和支援非常活躍。也就是說,無論中央政府處於何種情況,韓國和中國的地方政府之間總是敞開著溝通的窗口,從某種角度來看,可以起到彌補中央政府做不到的事情的作用。韓中日三國之間有地方交流論壇,還有韓中、韓日之間的省級會議體,這樣的機會也要好好利用,希望地方政府能給予更多的關注,使這種交流正常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亮表示,中美的戰略性博弈進入到一個長期化、縱深化、全面化的狀態,東北亞地區目前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嚴重影響到這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現階段,中國政府的歷史性使命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追求是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過程構成了內核,外圍的三角則是"發展"、"安全"及"文明"這三大全球倡議。三大全球倡議有其深刻的內在邏輯關係,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了有力支撐。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在國際社會形成一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的新型實踐共同體。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博士周生升說,當前中日安全關係有三個突出點。第一個特點,雙方安全問題的內涵愈發複雜。1、觀念層面的擴大,從國家利益衝突擴大到意識形態衝突。2、地理空間的擴大,從釣魚島,擴大到台海,南海,印度洋,太平洋島國。3、議題擴大,從傳統的領土主權衝突,擴大到技術、經濟安全問題,太空安全問題等。 第二個特點,雙方對安全問題的認知分歧加大。第三個特點,雙方在安全問題上的互信陷入低谷。互信赤字的加劇可能最終會導致雙方走向安全困境。“針對這一情況,中韓關係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一方面,在雙邊安全關係中的重要或敏感問題上,要恪守政治承諾,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和對話渠道,理解對方的核心利益關切,減少誤解、誤判,預防衝突,為營造互信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僅靠管控危機是不夠的,還要擴大合作,加大人員之間的往來和交流。當地區各國之間的合作越多,誘發危機的因素就會受到抑制,管控危機的動力和意願也會更強。在這一過程中智庫的作用也會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們中韓智庫之間也要加大交流合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所副研究員袁莎指出,過去幾年中韓關係確實有所降溫,也有民間疏遠的苗頭,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在中韓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很多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傷害了兩國的民間感情,也加劇了彼此的認知繭房。加強中韓人文交流,有助於重鑄重建民間情感紐帶,也有助於夯實中韓戰略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目前,中韓關係中韓人文交流正當其時,首先高層互動為中韓人文交流注入了新動能,所以從不管是從地緣政治還是從疫情之後來看,現在都是交流的一個重要的時刻。中韓智庫在推動人文交流方面肩負共同的責任:第一、我們可以加強理念對話交流。兩國應該摒棄的零和博弈思維和非黑即白的價值取向,共同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第二、我們可以聚焦政策對話。中韓智庫首先可以瞭解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第三,中韓智庫可以設計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對話機制,包括借包括支持地方往來,鼓勵私營部門交流。中韓兩國從哲學層面、理念層面有很多相互共通之處,所以推進人文交流是消除誤解,增進信任,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也是必由之路。

  在討論現今朝鮮政策與朝鮮半島局勢環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龔克瑜介紹了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的原則,主要有5個方面:第一、疏堵結合,以多邊合作取代一味制裁;第二、雙軌並行,從戰術層面解決朝核問題;第三、平衡南北,發展"新型國際關係";第四、未雨綢繆,以頂層設計、底線思維應對;第五、換位思考,以信心機制取代“安全困境”。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友駿表示,中日韓會議上提過的FTA工作有可能會更為艱巨,而且是挑戰性也更大。現在中日韓受到的干擾因素是蠻多的,首先是包括美國因素在內的外部因素,實際上是對於未來談判的最大的挑戰,也是眾所周知的一個客觀事實。當前的韓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受到了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的影響,實際上失去了傳統的對美和對華的這種戰略平衡感。未來如果美國因素繼續在其中產生一定的作用,或者韓國或日本不能夠在對華政策上試圖的保持自己的自主性,獨立性的話,可能會對未來中日韓的FTA談判產生一定的影響。促進中韓合作的途徑主要有四:一、增強高層交往與對話機制;二、建立信任措施,預防誤判;三、深化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四、推動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發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博士李寧說,中美的競爭讓中韓關係處於一個非常兩難的境地。這種中美競爭造成的相對比較不清晰的這種國際體系的結構,導致了現在朝核問題越來越嚴重,之後也導致了中韓關係現在變得更緊張。我們要避免讓冷戰的思維影響我們的關係。這次中日韓的峰會重點其實在於減少惡性競爭,應該發展良性競爭。產業、貿易結構都在發生變化,原來這種基於產業結構競爭力這種差別的互補性是在降低。現在中韓兩國都面臨很大的經濟政策的調整,所以我們更應該加強一些政策溝通。最後,中韓智庫和媒體要發揮積極的作用。今天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中韓的好感度是在下降,在這方面智庫和媒體都是有責任的,雙方的民眾在這方面要有一個合作的向前發展的精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指出,東北亞地區現在面臨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秩序,缺乏一個包容性的地區的多邊安全合作的架構。現在中韓日三邊合作的重啟,對於未來破解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困困境來推進朝核問題半島無核化的進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各方要有誠意,也要有採取務實的外交行動,而不是相互指責。韓國現在在強化韓美同盟和對韓美日三邊合作,來強化對朝鮮的軍事威懾,但這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具體我們應該做的有兩點,1、要重建中韓之間的政治安全的互信,使中韓關係更加具有韌性,因為中韓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利害衝突,尤其是在半島問題上,我們是有共同的利益的,所以中韓之間還是要通過高層交往和人文交流來加快改善雙邊關係,來翻過薩德問題那一頁。2、在東北亞地區還是要推動地區安全對話平台的建設。在此基礎上,中韓雙方應該繼續來推動重建朝核問題的多邊磋商的機制,以中韓日的合作為主渠道來推動建立,比如說中韓日的一軌、1.5軌、二軌等對話,保持開放性的架構,推動構建解決朝核問題的一個基礎性的平台。

  韓國軍事問題研究院安全戰略室主任金烈洙,對於韓國來說,核心關注點之一就是朝鮮的無核化。現在的核問題已經發展到了與過去無法相比的高度。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韓半島的危機似乎是由韓國和美國引起的,這樣的結果反而會引來加強韓美同盟的結果。最終,韓國也有可能不得不考慮核武裝,希望至少像邢海明大使提到的那樣公正地處理朝鮮核問題,並希望韓中兩國能夠朝著一致的方向發展。

  韓民族日報和平研究所所長鄭旭湜表示,朝鮮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擺脫孤立的核開發國,成為核保有國,這意味著有必要全面重新調整現有的對朝政策。他認為,如果在處理韓半島無核化問題上不考慮如何緩和地緣競爭將寸步難行。韓半島無核化的接近方法未能擺脫“先無核化”,反而需要通過改善關係,即改善經濟或外交關係,謀求無核化等模式轉換。在韓朝、朝美、朝日等雙邊對話全部受阻的情況下,希望中國能發揮作用。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委員延元鎬說,全球金融危機當時,韓國通過與中國的貿易克服了危機,但在新冠疫情時卻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結果。據此看來,最近與其說是互補,不如說是接近競爭的形式。與近10年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保持相似水平不同,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在最近10年里減少了近一半。如果這是按照市場競爭原則自然形成的,則不能提出任何不滿,但如果這是根據戰略政策實現的,那麼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部分。根本性的課題是恢復相互尊重和信任,中國應該將經濟通商脫離政治化及改善非市場經濟行為,韓國應該在所有情況下一貫適用印太戰略的藍圖——“自由、和平、繁榮”及其基本原則“包容、信任、互惠”,並採取應對措施。

  韓國統一研究院規劃協調室主任吳庚燮表示,雖然很多人認為這不是“新冷戰”的水平,但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內容來看,將目前的國際狀況視為新冷戰的這種趨勢可能難以挽回。韓國與中國建立關係的最大標準還是關係到韓國安保和生存的朝核問題。現在應該沒有人認為朝鮮會棄核,10年後這樣的情況將更加堅定,那麼到時候韓國的戰略選擇也將發生變化。對於前面提到的核武裝,輿論會相當高漲,這種情況對韓中關係也會成為相當大的挑戰課題。為解決韓中關係,對朝核問題的實質性方案進行討論非常重要。

  韓國國防研究院主任研究委員朴大光說,即使韓國政權交替,韓朝關係改善前景也不容樂觀。另外,如果說朝鮮核導彈是應對韓美日軍事威脅的手段,那麼為什麼關係最好的文在寅政府時期也以核導彈為中心,讓人懷疑朝鮮擁有核武器可能不是為了應對韓美同盟的威脅。

  韓國南北社會統一研究院統一研究中心主任慶奎祥指,韓中之間為了探索新的戰略合作,要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的目標。但是,韓中兩國在對朝核問題的相互理解上存在很大差異。朝鮮在理念上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韓國作為經濟共同體,是可以摸索地區穩定的國家,從這種觀點來看,左右為難,只持續進行現狀管理。另外,如果韓國主導統一,將成為美國的戰略要地,因此中國為了鞏固朝中關係,有利於國家利益,正在傾注所有的外交努力。統一的韓半島在與中國的關係上,還需要走更加面向未來發展道路的慧眼。

  韓國崇實大學和平統一研究院教授田收米說,東北亞是一個具有巨大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自1990年以來已經崛起為有前景的投資地區。相關國家紛紛宣布了各自的發展政策並集中物質和人力資源推動。為了實現成功且高效的東北亞開發,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成為最優先的課題。考慮到在聯合國、美國、韓國的三重制裁下能與朝鮮做些什麼,最終只能通過多邊合作,特別是韓國的現實是有必要推進能源進口的多樣化。從這角度來看,為了促進朝鮮參與GTI,提出通過多邊合作和南北經濟合作的方式。韓國政府應該提議開發朝鮮經濟開發區,並提出南北實務者會談的建議。

  在關於中韓戰略合作的建議討論環節,韓國國家安全戰略研究院咨詢研究委員,前駐沙特大使朴俊勇表示,為了互惠互利而合作,任何國家都一樣。另外,美國在經濟安全方面指出的中國不公正問題也應該得到充分的反駁。事實上價值和體制的差異也反映在經濟上。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做不到的東西在社會主義中有可能實現,在西方經濟中,我認為這會導致價格的差異。當然,美國最近也只為了本國的利益而行動。如果中國不以批評美國而告終,而是以全球善意代替美國行動,那麼中國作為真正的全球領袖將會得到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韓中之間也有氣候變化、大流行(pandemic)、第三國經濟合作等方面的合作。

  韓國國防大學教授柳東垣說,新時代戰爭的情況也不同。俄-烏、哈馬斯-以色列等物理領域和另一個是數字領域(或認知領域)的戰爭。如果說過去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力量,那麼現在誰的故事情節好、具有多大的正當性就成了勝利的核心。例如,在美國和歐洲發生的反戰運動。現在的力量重要的是誰的故事具有影響力、具有傳播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戰略構想也需要新的邏輯。美中關係也不能單純地看競爭,應該開發在競爭中解釋"和平與共存"的新理論。為此,韓中兩國學者之間應該不斷進行交流,不要被美中競爭所埋沒,應該從更加靈活和開放的視角討論包括東亞在內的共同合作等問題。

  韓國國會未來研究院研究委員車正美說,中國如何管理俄羅斯和朝鮮,在今後中國構築長期的全球友好環境方面,可能比同美國的競爭更為重要。朝俄問題中的任何問題,能否更積極地利用杠杆加以解決,將成為長期解決中國戰略矛盾的重要鑰匙。目前,歐洲和東亞都在為特朗普第二期而苦惱,同盟關係可能會發生變化或面臨危機。但是,在與中國的關係中,比起與美國的同盟,實質性安保威脅的解決與否將對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有必要考慮如何管理朝俄問題、如何發揮積極作用。

  韓國國立外交院教授表娜俐表示,比起討論韓中關係的戰略性合作,現在更需要國內自己對內對外的充實,第一是維持戰略溝通,第二是共同發掘合作議題。雖然韓中之間有很多意見分歧,但是衹有對話的聯繫不中斷,才能以相互間的理解和尊重為基礎進行合作。現在政府間定期化進入正常階段令人鼓舞,民間特別是中國似乎對青少年交流非常關注。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韓中民間4千萬交流。第二,要有共同利益和目標,才能說接下來的事情。定期化固然重要,但每年只談論彼此的核心利益而分開多少有些空虛。作為共同主題,首先可以從經濟層面討論。兩國投資環境的改善、供應鏈的穩定管理;其次,從安保層面縮小對朝鮮問題的認識差異。於朝鮮的威脅,希望中國能夠更加客觀地多方面進行觀察。實際上,韓中兩國在地區上共同受到威脅,如擔心朝鮮的核開發會導致放射能污染等,這是可以立即討論的部分。

  韓國國家安全戰略研究院研究委員劉賢貞指,在韓中關係上,我想強調兩點。第一是產生肉眼可見的成果。要以此為基石,激活此次韓中日首腦會談的火種,夯實基石,地方交流也需要建立多種多樣的新交流渠道。事實上,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相互的魅力逐漸下降,交集也變得鬆散。兩國之所以能夠積極進行的動力,就是經濟上的交集,那麼要開發能夠發揮其作用的議程,也要摸索超越韓中雙邊的合作空間。比如通過共同擁有的課題:氣候、老齡化問題等學術、民間層面的果斷項目,得出可視性成果,並以此為基礎邁出下一步。第二個最大的核心關鍵是信賴,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構建方案必須相當具體。前面提到了供應鏈,我認為供應鏈協議是決定今後韓中關係發展的重要時刻。如果韓國沒有能夠信任中國的具體方案,今後韓中關係有可能走向不信賴,而不是發展。如果各種交流、新合作議題都不先建立信賴關係,基石應該以再次崩潰的警覺心看待這一時期。

  韓國軍事編纂研究所國防史部長桂鏞皓說,今天最值得關注的話題是求同存異。雖然在國防領域韓中合作非常困難,但實際上在中央政府幾乎沒有合作的時期,下級組織進行了各種合作。例如,中國軍人遺骸送還問題已經持續了近10年。還有學術交流方面,例如中國軍事科學院與韓國軍事編纂研究所共享戰爭史資料等。在安保方面,韓中之間的相互立場至今仍保持平行線,因此,盡可能多地發掘可以共同合作的部分,不斷加強合作,這才是韓中之間新戰略合作的方案。從根本上講,加強國防領域的戰略合作是通過促進對話和交流,建立兩國之間的軍事互信,提高對彼此軍事意圖和能力的透明度。

  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研究委員李東奎表示,為了加強韓中戰略合作,有必要通過坦率的對話理解彼此的立場,但另一方面,考慮到韓中的國力,有必要超越雙邊關係問題,在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中國正在追求“負責任的大國”,韓國也以"全球中樞國家"為目標,如果繼續擴大對全球問題的討論,期待在構建韓中信任、擴大合作範圍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在韓中合作方面,超越自由貿易、尊重領土、地區穩定與和平等政治立場,需要以國際規範或國際法為原則。以普遍接受的國際規範為基礎,有助於兩國超越體制,擴大合作框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岳說,目前看中韓從大的方面來講,在角色定位上有三個方面的不同,第一個方面是戰略層面,中國目前作為一個大國,它奉行的是一個全球戰略。但是在韓國來講主要是奉獻的是地區戰略,主要是問題聚焦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第二個是在責任上有不同的地方,中國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承擔一些大國責任,主要是提供一些全球的安全產品,公共安全產品。目前韓國給自己的定位是中間國家、橋梁、國家這個地區的平衡者的角色。第三個不同是面對的壓力不同。美國的一些盟友夥伴也跟著美國在後面圍堵封鎖中國,所以中國目前態勢下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而韓國重點關心的是面對北方的核導威脅,相對於單方面的這種安全的威脅來講,中國承擔的壓力可能會更大。

  基於這方面的認識,要尋找中韓之間的共同點,共同加強中韓之間的合作。第一個是要堅持中日韓地區合作的大方向。中日韓合作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推動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個建議是要唱響中韓友好的主旋律。本質上講中韓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沒有必要為了一些第三方因素的干擾而影響中韓合作的大局。第三個就是要探索中韓合作的新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從智庫、地方、民間、青少年各個領域就是要先行一步,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加強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動中韓關係行穩致遠。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婷指出,過去在中韓之間的合作中,我們一直秉持著這種開放包容,共同發展和求同存異的角色,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個地區和我們之間的合作的這樣一個勢頭,也在遭遇一種外部力量的衝擊。非常關鍵的是,域外的一些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保護主義的這樣思潮,正在衝擊我們亞太地區的務實合作,從這個角度來說,推進中韓務實合作有幾點思考:中國堅持高水平開放,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韓國是機遇不是挑戰。剛才很多韓方學者也提到,我們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一個對話,其實雙方都有這樣很大的共識,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對話去努力管控和解決具體的問題。還有,我們可圍繞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低碳和清潔能源等打造合作增量。中國是堅定的支持經濟全球化的,而且我們也相信更加包容的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大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中韓之間哪怕是圍繞半導體產業也有很多合作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把過去建交以來的一種務實合作的精神傳統延續下去。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牧琳表示,中韓兩國應該秉持建交初心,排除干擾,相向而行,共同構築面向未來的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應該重視彼此的重大關切。“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也是中韓兩國建交和發展關係的前提和基礎,這與半島問題有著本質的不同,故意將台灣問題國際化,這對於發展中韓關係毫無益處。另一方面是要探索新型戰略合作,中韓兩國在經濟領域互補性很強,也有著巨大的公共利益。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韓已經凝結成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產業循環體系,中韓應該在彼此發展進程中做可靠和長期夥伴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明崢表示,首先應該暢通雙邊對話,隨著東北亞陣營對抗形勢愈演愈烈,有必要以雙邊戰略規劃機制為中韓關係把關定向,求同存異,展開深層次交流,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開發共同利益,合理管控分歧。第二,加強多邊合作,在多邊領域框架下,著力打造外交加國防,外交加經濟,外交加科技等多種合作機制。在雙邊利益、地區安全、危機管控、區域合作、氣候變化等共同關注的領域加強溝通,有效減少大國競爭給中韓關係帶來的壓力。應該繼續發揮兩國地方政府在促進經貿合作方面的積極作用,共建國家合作示範區,產業合作示範基地等一批國家級省市級的開放平台。最後是拓展能力交流,國家間密切的人文交流能夠相互能夠增進相互理解和認同,為多領域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評估咨詢中心助理研究員陳鵬飛說,中韓經濟合作面臨波折挑戰,複雜的國際形勢對中韓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嚴重衝擊,中韓傳統經濟合作模式需要調整演進。但現在推動這種中國、朝鮮、韓國還有俄羅斯這種深度的強勢的交流可能還不到時機,比較務實的,就是說利用當下的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打造一個全面的高水平的互惠的自貿區協定,這是非常契合現在的時機。中韓應該都找好自己的定位,開拓很切實的產業鏈合作。中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持續穩定的經濟合作,符合中國、韓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中韓民眾的福祉,讓我們共同期待,攜手開創中韓關係的新篇章。

  在閉幕總結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評估咨詢中心研究員游光榮說,中韓雙方應該為世界的安全與發展,為亞太的安全與發展,更多的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這是最重要的共識。第一點是有穩定的中韓關係,應該處理好安全與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在安全的利益方面,我們對於朝鮮半島要和平,要穩定,要無核化,這都是我們共同的利益。第二是要處理好兩個三角的關係,有一個美日韓的關係,有一個中日韓的關係。我想在這個方向上要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其實我們中韓有共同的價值,不能跟著美國人所謂的價值觀跑。第三是雙方的關係要處理好近期和長遠的關係,應該著眼於一個協調長遠的穩定的關係,要超越政黨更替的影響,不要出現劇烈的不穩定,盡量不要出現劇烈的波動。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黃載皓最後表示,他希望韓中關係能逐步改善,但重要的是要控制好當前關係,以免惡化。在目前有限的多種環境下,像今天會議的主題一樣,新的戰略合作方案有哪些,值得大家一起研究。在今天的會議上,韓中兩國對地區安保問題的認識差異很大。在這樣的困難中,為了戰略合作,產生了需要新型溝通的想法。通過兩國對核心利益的相互理解,今後應該發展加法關係,而不是減法關係,也可以考慮韓中,乃至韓中+第三國的合作等協調。有必要再次回憶起智庫和媒體需要發揮作用的意見。

  (後防支援記者:郭至君)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