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閩港智庫論壇:束沐論港台融合實踐與啟示

2024-12-10 00:21:49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中評社圖片)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在近日舉行的“思想者論壇: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閩港經驗”上表示,兩岸融合發展從概念、理念,上升到政策體系、思想理論,從局部性、試點性探索,上升到全域性、各領域深化,前後經歷了10年時間,集中體現於福建對台工作、落腳於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港台之間各領域雙向交流根基深厚,已具有“雙向融合”的基本要件,港台融合與粵港澳融合的實踐經驗對閩台融合具有參考意義。

  由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十餘位來自福建和香港兩地的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探討。

  四梁八柱 閩台融合已形成“綜合性政策架構”

  束沐認為,福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總的來看,“四樑、八柱、一屋頂、一平台、一基礎、一工程”的綜合性政策架構已初具規模。“四樑”包括:區域融合,產業融合,社會文化融合,公共服務融合;“八柱”包括:部省聯席推進機制、地方涉台立法機制、同等待遇政策落實機制、“廈金”和“福馬”官方聯繫機制、“小三通”人員往來機制、宗親交流機制、鄉建鄉創機制、基層治理機制;“一屋頂”是去年9月發佈的《意見》;“一平台”是海峽論壇交流平台;“一基礎”是“五緣”基礎;“一工程”是“新四通”工程。

  他表示,上述“綜合性政策架構”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內地和港澳之間早在2003年就建立起綜合性經濟合作架構(CEPA),粵港澳大灣區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粵港澳三地積極配合之下,中央政府、廣東省、港澳特區之間的制度化融合發展政策法規體系已經充分見效,並且已經發生了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積極質變,也為閩台融合發展提供了充分經驗借鑒與模式參考。

  他指出,另一方面,港台關係作為兩岸關係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在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尚未展開較為深入的理論化探討,事實上“港台融合發展”既是歷史、也是現實,但很少被提及、研究或注意,故有必要將“港台融合”與“粵港融合”、“閩台融合”提升到同等層次進行分析。

  雙向是港台融合的特點 港台關係亦鑲嵌於大灣區之中

  束沐認為,港台關係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經濟社會基礎,具有強大的民間內生動力與自我修復能力。新冠疫情爆發後,港台交流進入史無前例的2年“清零期”,但隨著疫後跨境往來恢復,港台關係又展現出強大的復甦動能,港台交流恢復速度明顯快於兩岸交流,也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擾影響。這不僅為港台關係發展創造了新機遇,也事實上具備了港台融合發展的要件。可以說,“雙向”是港台融合發展最鮮明的特點。

  第一,經濟社會的雙向互通。他認為,在經貿方面,今年上半年,港台貿易佔廣義兩岸貿易總額約四分之一、港台雙向投資佔兩岸雙向投資總額約五分之一,凸顯了香港在兩岸經貿關係中的“穩定器”地位;在人員交流方面,今年1到7月,台灣旅客入境香港達到69.25萬人次、同比增長79%,香港遊客赴台達到近70萬人次,疫後台灣民眾赴港澳意願持續高漲。上述數據證明,港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時間長、底子厚、質量高,為更高層次的融合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身份認同的雙向融入。他表示,雖然香港、台灣等地均具有本土主義、分離主義色彩的泛政治化身份認同,並催生出“港獨”、“台獨”思潮,但不可否認,若實事求是地觀察和研究港台相互旅居(常住、定居)群體的身份認同,事實上早已呈現出“雙向融入”、“雙重認同”的特徵。意即,在台灣的香港人接納了“台灣人”認同,而在香港的台灣人也接納了“香港人”認同,雙方在保留本有認同的基礎上,均產生了對旅居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第三,公共服務的雙向適用。他認為,“同等待遇”是兩岸融合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但如果要說“同等待遇”政策做的最好的,當屬香港特區。這是因為香港為全世界來港就學、工作、居住者均提供了平等包容、便利非歧視的環境,除了政治權利和長期社會福利以外,香港居民和永久居民幾乎沒有區別,作為香港居民身份的台灣民眾自然可以享受完整公共服務。類似的,基於歷史原因,港人也是台灣當局爭取對象,港人赴台就學、常住也可以享受較為完備的公共服務。

  除了上述三點以外,束沐表示,港台關係不僅是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也鑲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進程之中,因此港台融合發展是多股力量交匯、影響、塑造的結果:一股是40年來台商在珠三角投資興業的經濟力量,令香港成為兩岸貿易樞紐和資金中轉地、周轉地,不斷夯實港台融合發展的經濟基礎;另一股是澳門與台灣之間更加寬鬆的交流力量,借助綿密交織的港澳關係,令港台融合發展更加順利。

  港台融合雖具局限性 但內涵與價值需被重新認識與挖掘

  束沐指出,港台之間各領域雙向交流根基深厚,已具有“雙向融合”的基本要件,但為何外界較少提及“港台融合”的概念?他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港台都未實行大陸(內地)社會主義制度,屬於同質性較高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內部的融合。他認為,相比香港和內地、台灣和大陸,港台之間的制度環境明顯具有同質性,回歸前港台均是美西方“勢力範圍”,冷戰期間港台交流從未中斷。回歸後香港維持高度自治和國際化都市地位,“錢七條”在政治紅線之下延續港台交流,特區政府配合中央在港涉台管理“抓大放小”不干預港台民間交往。這與粵港、閩台之間制度不同且長期社會相對隔離的狀況,有本質區別。

  第二,港台交流所形成的“雙重認同”,並沒有形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連結的“共同認同”,甚至一度與大陸(內地)產生離心力。他認為,雖然港台長期以“保持中華正統”自居,港台互嵌社群也形成“雙重認同”,但近年來並未或鮮有上升到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反之,在港台分離主義和外部勢力操作下,一些人產生了“香港人和台灣人都不是中國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排斥的離心式身份認同。而粵港、閩台融合發展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香港同胞、台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深化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第三,港台融合力量主要來自民間、自下而上的局部構建,並不具備官方主導或自上而下的國家級戰略規劃,因而是片面融合、而非全面融合。他認為,雖然台灣當局依照《港澳關係條例》由陸委會主責香港事務、管理和服務在台港人,並與香港建立了“協進會-策進會”、“台北辦-香港辦”的互動機制,但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限制,港台官方從未自上而下推動融合發展,也從未提出過“融合”的概念,而港台融合的基本樣態,事實上都是民間自發形成的。相比之下,從《大灣區規劃》到《示範區意見》,粵港、閩台融合發展都有自上而下的官方主導。

  他總結說,港台融合是先有實踐、再有認識,雖然具有局部性、片面性,以及特定歷史局限性所產生的消極性,但隨著香港由亂入治、由治及興,港台關係獲得維護國安法治機制的長期保障、有望重回正軌,故港台融合發展的內涵與價值越來越需要被重新認識與挖掘。尤其是在兩地融合、兩岸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把港台融合發展裡面好的、成功的、可借鑒的經驗提煉出來,把港台融合發展裡面有利於發揮民間自主性、社會能動性的模式總結出來,再結合大灣區建設的有益經驗,進一步反哺福建兩岸融合示範區的建設、助力閩台融合發展。

  與粵港澳互學互鑒 閩台融合需優化政策、推進同城化、探索地方性立法

  束沐表示,迄今《意見》公開發佈已經一年多,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各方面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展開,軟硬件的建設提升當然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發揮“示範”、“新路”的效應,構建出具有創新性、對台號召力的政策體系和話語體系。現結合對港台融合歷史與特徵的回顧與分析,再結合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經驗的梳理,提出四點思考建議:

  第一,整合優化“同等待遇”各類政策,推動“祖籍地市民化”。他說,現在台胞在閩有居住、定居、落戶等不同層次身份待遇,應該加以整合統一。台灣有八成民眾祖籍在福建,可以加強祖籍地(細化到區縣或縣級市)融合吸引力度,只要台胞持有效證明申請,在祖籍地都可以“零門檻”獲得與當地市民完全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

  第二,以“高品質生活圈”為主軸加快推進廈金、福馬同城化。他表示,習總書記今年10月考察福建時提出要求福建“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這恰恰就是閩台臨近地區融合發展的主軸。如果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民間最大動力就是港澳同胞對內地“低成本、高品質”生活的接納。因此,廈金、福馬同城化要突出對高品質生活圈重點項目、“有感”項目的打造,這其中建議要引入市場力量、依照市場機制。

  第三,加強粵港、粵台、港台、閩台融合發展政策機制的互通互鑒。他援引東莞調研的案例表示,閩台高教領域的一些同等待遇政策,很快在廣東比照實行,為在粵台籍教師帶來巨大便利。同樣,一些粵港醫療融合的便利政策,當地台資醫療機構也有意適用。各地方的融合發展政策根本不存在競爭關係,而應該是互通互鑒、齊心協力。當然,兩岸關係之間存在政治因素干擾,互聯互通還存在台當局行政障礙,但這不影響福建參考港台、粵台、粵港融合的經驗,先推出一批單向融合政策措施。

  第四,探索閩台融合發展地方性法規。截至目前,兩岸融合發展還停留在政策層面,在法律層面的深化最適合的地區就是福建示範區,而示範區內最適合推動的地區就是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廈門。因此,建議廈門先行立法《廈門與金門融合發展條例》,將涉及融合發展基建、執法、兩地市政聯繫機制等內容法制化,同時應以戰略眼光在島內和金門營造有利政治態勢和輿論氛圍,推動廈金兩地相向而行、雙向奔赴。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論壇由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和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聯辦台務部二級巡視員魏敬東出席。論壇評論員有: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塗志偉、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超訊》總編輯紀碩鳴、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大公報》主筆朱穗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庫機構聯合組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