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閩港智庫論壇:陳順森論導正台青認知偏見

2024-12-09 00:14:54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中評社 束沐攝)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記者 束沐)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在近日舉行的“思想者論壇: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閩港經驗”上表示,新形勢下,全面、深刻瞭解當前台灣青年社會心態以及謀求解決之道,有助於增進兩岸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於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相關研究與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十餘位來自福建和香港兩地的兩岸關係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探討。

  兩岸風險指數上升 影響台灣青年社會心態

  陳順森表示,隨著兩岸關係的複雜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演變,兩岸關係風險指數達到了1987年以來的歷史新高,由此台灣社會心態呈現出多維度、多層次變化特徵。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著台灣民眾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認知,也深刻影響了他們對兩岸關係及未來發展的態度。社會心態是在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社會共識、心境和情緒狀態。它來自社會成員的個人知覺、感受、價值觀念、情緒體驗,經過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應的心理活動匯集融合後,重新形成個人社會心理活動的底色。

  他表示,社會心態可以從社會需要、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社會行為等五個維度來考察。在開展台灣青年社會心態分析時,應思考先易後難,先因後果。顯然,瞭解台灣青年世代的社會需要相對容易,可通過問卷調查、傳媒信息等文本分析瞭解到。社會價值觀、社會情緒、社會行為是社會認知的結果,既有顯性表現,也有隱匿及頑固的特徵,因此,著眼台灣青年社會認知尤其是社會認同、社會信任,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對一中原則的情緒、行為,按穴施針,切中時病。

  “台獨”導致戰爭 台灣青年感到極度焦慮

  陳順森表示,社會心理需要是社會心態的深層心理基礎,是人們對某種特質和精神目標渴求的心理活動,是人類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個體需要層次理論,最底層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後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求知、審美、自我實現等更高級的需要。阿爾德弗爾在此基礎上將人類的需要歸納為生存需要、關係需要、成長需要。需要會因人生階段、群體、時代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具體內涵,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體驗是個體、社會乃至國家的普遍追求。當青年世代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其社會層面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功能都將受到負面影響,就難以與這個世代建立穩健的信任關係。因此,理解當前台灣青年世代社會需要的具體內涵,有利於制訂符合台灣青年福祉追求的政策,並將受到他們的由衷歡迎。

  他指出,由於民進黨當局推行“台獨”政策,導致台海局勢緊張,甚至幾度接近“危險邊緣”。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引發大陸採取聯合利劍環島軍演以告誡“台獨”分裂分子妄圖阻礙祖國統一衹有死路一條。他在今年9月26日主持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次會議上又提及到了未來預計培訓40萬民力,“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且最近又要求台灣青年簽署戰時青年服勤同意書,企圖讓台灣青年投入到戰爭之中,直接讓台灣社會感受到安全感減弱,讓青年世代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感到極度焦慮。

  青年認知具有被動性盲從性 調查數據不樂觀

  陳順森表示,台灣青年的社會認知表現出被動性和盲從性。被動性表現在民進黨當局以政治操弄文化、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控制台灣青年以“文化台獨”彰顯“身份認同”,以“新兩國論”影射“國家認同”,而盲從性則表現在台灣青年長期接受的“愛國教育”,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了一種空有其表的“我是台灣人”的身份,與歷史割裂,又在現實中仿徨。因此,在潛移默化的“台獨”思想腐蝕下,台灣青年帶著有色眼鏡去構建幻想的大陸人和大陸形象,且受信息繭房的限制無法戳破民進黨當局的謊言,體會不到民進黨在台灣許多領域虛與委蛇,盲目追隨“台獨”勢力。無知、無畏產生偏見。

  他介紹了今年對近五百名台灣青年的問卷調查結果,從數據發現以下問題:一是台灣青年登陸占比低,且停留時間短,大多數台灣青年沒有來過大陸,限制了他們瞭解大陸的真實情況,來過大陸的大部分台灣青年可能是走馬觀花式游覽,較難與大陸同胞產生深層次、交心式的接觸交流;二是台灣青年在島內與大陸同胞接觸頻次和深層次接觸均不足;三是台灣青年對大陸持有負面印象占比偏多。他說,由於大部分台灣青年沒有見過真實的大陸與接觸大陸人,受歷史上台灣當局,尤其是當下民進黨當局對大陸的敵意影響,台灣青年對大陸(人)的消極偏見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擴大台青赴陸途徑與融合空間 導正認同偏差

  陳順森表示,在當前波詭雲譎的國際局勢下,需要考慮充分分析台灣青年世代社會心態特徵,創設更多空間、機會,增加兩岸青年接觸交流,關切台灣青年社會需要、因應被扭曲異化的國家民族認同,導正台灣青年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他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開拓台灣青年赴陸體驗機會。他建議,在深刻把握兩岸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舉辦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交換訪學、兩岸好聲音等文體活動,推動兩岸青年在各領域的接觸交流。充分發揮福建省尤其閩南地區“五緣”優勢,打造兩岸青年交流發展基地,定期推出兩岸交流活動,並邀請兩岸的媒體廣泛進行宣傳報導。以旅遊為基點帶動台灣青年“首來族”大批次游歷大陸,改變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負面印象。加大力度開放台灣青年來大陸深造求學,深度體驗大陸生活,增強文化認同。鼓勵台灣青年帶著大陸的記憶回到台灣,宣傳並引領更多台灣青年來到大陸發展,消除彼此信息鴻溝。

  第二,支持大陸文藝青年赴台交流。他建議,鼓勵培養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大陸文藝青年,赴台與台灣青年開展書畫、音樂等文藝交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醒台灣青年集體無意識中的共同記憶。深入台灣瞭解台灣同胞的現實處境和社會需求,構建切實可行的兩岸融合發展方案,以消除台灣青年因為不瞭解產生的大陸偏見,緩解台灣人的社會焦慮。

  第三,建立線上線下多平台溝通交流機制。他建議,以更包容的態度支持兩岸青年線上交流,推動研究機構研發兩岸融合發展VR系統,展示兩岸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各領域信息,幫助兩岸同胞瞭解兩岸融合的社會形態與生活方式,促進兩岸同胞形成融合生活的自信心,增強仿真融合體驗;進一步推進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使虛擬平台與現實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完善。

  閩南師範大學、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主辦,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承辦的思想者論壇11月22日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論壇由閩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順興和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共同主持。香港中聯辦台務部二級巡視員魏敬東出席。論壇評論員有: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龍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涂志偉、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廈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超訊》總編輯紀碩鳴、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大公報》主筆朱穗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由香港16家涉台智庫機構聯合組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