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蔡若蓮:樂見各資助大學招收更多非本地生

2024-11-21 00:38:12
香港特區立法會20日舉行大會(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20日在立法會表示,本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已增至超過17000人,相當於本地學額約23%。政府樂見各資助大學利用放寬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她強調,所有教資會資助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均不會獲得公帑資助,並獨立於本地學額計算,確保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

  香港特區立法會20日舉行大會。蔡若蓮在回覆議員關於擴大非本地學生限額的落實情況時表示,行政長官於二○二三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宣布自二○二四/二五學年起,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因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秘書處已就錄取非本地生上限的定義及計算方法給予院校清晰指引。教資會發信予各大學,詳細說明計算上限的原則及方式,以及各大學授課課程錄取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的具體數字,讓大學及早規劃收生安排。同時清楚表明有關上限是按不同修業年期的本地學額總數計算,不同修課程度不可重行調配。蔡若蓮強調,所有教資會資助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均不會獲得公帑資助,並獨立於本地學額計算,確保不會影響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

  另外,自資專上界別中除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外,非本地學生入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學士學位和研究院課程並不設限額。現時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入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限額計算為上一學年相關課程總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十至二十。研究院課程則不設限額。至今,有六所本地自資院校獲國家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內地學生入讀學士學位及研究院課程。教育局一直與院校保持溝通,協助院校理解並落實有關收生安排。

  蔡若蓮表示,據教資會瞭解,本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已增至超過17000人,相當於本地學額約百分之二十三。政府樂見各資助大學利用放寬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

  而在二○二三/二四學年,在香港修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公帑資助及自資專上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共約64200人。其中,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約有23100名非本地學生,當中約14800人修讀學士學位課程,他們來自超過一百個國家或地區,修讀超過200項不同課程,佔該課程程度本地學額的百分之十九點九。其中約百分之七十三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

  蔡若蓮表示,行政長官於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包括爭取舉辦國際教育年會及展覽,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通過奬學金及其他誘因,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各大學都積極響應。加上百分之四十的非本地生限額是上限而並非指標,在擴大專上教育的規模過程中,要容許大學有空間及彈性,因應本身條件釐訂具體目標及步伐,循序漸進,以確保教學質素及配套完善,推動專上教育“擴容提質”,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蔡若蓮還提到,在院校自主原則下,大學可因應本身情況,自行釐訂合適的非本地生學費水平,確保至少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而擴大非本地學生限額,旨在鞏固高等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提升大學的科研及教學實力,擴大香港人才儲備,助力香港經濟發展。增加學費收益並非政策目標。

  另一方面,為了鼓勵非本地學生留港發展,壯大香港人才庫,政府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讓非本地學生畢業後可逗留24個月以申請工作。過去五年,平均約有12340宗申請獲批。二○二四年《施政報告》進一步宣布,自本月開始,政府暫免在港就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參與兼職工作的限制,通過工作體驗,增加他們畢業後留港發展的意欲及機會。

  蔡若蓮表示,政府一直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適時檢視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並按政策目標及對教學質素的影響等實際情況,考慮放寬幅度及時機。就自資課程,教育局一直通過提供支援及強化規管,支持自資界別的健康發展,持續提升質素。局方會密切留意院校營辦自資課程的紀錄、收生的表現,以及使用現有限額的情況,適時與國家教育部溝通,探討可行的優化措施,以期長遠達致自資院校非本地生限額與政府資助界別看齊。局方會密切留意非本地學生的數據,並與各院校攜手合作,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