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焦點

徐博東談《台海情緣》寫作心路:強烈使命感

2024-06-16 00:42:21
《台海情緣——一個家族的歷史見證》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創院院長、著名台灣研究學者徐博東(中評社 海涵攝)
《台海情緣——一個家族的歷史見證》(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海涵)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創院院長、著名台灣問題研究學者徐博東著作《台海情緣——一個家族的歷史見證》日前出版。該書記敘了作者家族的真實故事,內容包括作者父母及其戰友參加中共地下工作入島迎接解放、作者家庭骨肉分離四十年、子承父志繼續對台研究工作等,並辟有專章集中寫作者父親徐森源的革命戰友鐘浩東、徐新傑、陳仲豪、謝漢光等革命前輩故事。既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家族史,也是反映兩岸同胞悲歡離合和中華民族不屈抗爭、尋求解放、追求國家統一的時代畫卷。

  作者徐博東在《台海情緣》一書後記中分享了寫作此書的心路歷程,表達了對台灣研究難以割舍的強烈使命感。以下是後記全文:

  在眾多親友的鼓勵和幫助下,歷經6年時間,一部44萬字的家史終於定稿即將付梓了,心頭頓覺無比輕鬆。

  我萌生撰寫家史的想法早於20多年前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但那時我正忙於當代台灣研究,無暇它顧。進入本世紀後,又因主持我校台灣研究所、台灣研究院的工作,忙得不亦樂乎,更沒時間去想撰寫家史的事了。2008年10月退休之後,前幾年出於“慣性”,我仍活躍在台灣研究的圈子裡,忙於出席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撰寫論文、時評,接受媒體採訪,在海峽兩岸往來奔波,仍然無暇撰寫家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日衰,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家史寫作的夙願日愈強烈。

  台灣研究是我的志業,有難以割舍的強烈使命感。大陸當代台灣研究人才輩出,業已後繼有人,但我們老徐家的家史,自認除了我沒有誰能把它寫出來。而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徐家家史,既與上世紀30年代抗戰以來大時代的急風驟雨息息相關,更是1949年以來跌宕起伏的兩岸關係的一個縮影,撰寫出一部完整真實的徐家家史,正是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反映大時代下國家民族的命運與拼搏和兩岸關係發展的曲折歷史,是台灣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奉獻心力。時不我待,舍我其誰?

  於是從2012年開始,我下決心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轉向家史寫作。先是利用外出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廣泛搜集資料,為寫作做前期準備。為此,我多次赴天津、下廣州、回梅州、跑汕頭、去博羅、上羅浮、過台灣……,跑遍了父母親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探查跟父母親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歷史現場,拜訪父母親幸存的戰友以及犧牲戰友的後代,查閱舊報刊和歷史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間我收集到幾千萬字的跟父母親有關的各種資料,為撰寫家史積累了豐富的素材。2014年以後,我毅然退出“江湖”,轉換跑道,婉拒出席各種涉台會議和媒體採訪,銷聲匿跡,潛心家史的寫作。

  有得必有失,下這樣大的決心並不容易,這意味著要離開我奮鬥多年所熟悉的當代台灣研究領域,離開海峽兩岸的眾多好友,離開海內外媒體的採訪和鎂光燈的聚焦,自甘寂寞。不瞭解實情的朋友,聽說我在京郊租地種菜養雞,經營家庭農場,誤以為我忘記了初衷,過起了優哉游哉、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如今6年時間過去了,徐家家史終於定稿,說明了一切。

  這部家史的寫作,雖說費時6年,實際上是時斷時續。2014年元旦過後,我剛剛動筆寫出《開篇》,一次意外的熱水袋破裂,造成我右腹部和右手腕嚴重燙傷,治療了近四個月的時間才得以痊愈;同年11月,我寫完第一章正在撰寫第二章,卻因做膀胱結石和前列腺手術住進了醫院;出院後剛寫完第二章,又因接手《羅福星傳》的寫作而不得不暫時放下家史的撰寫;《羅福星傳》尚未完稿,次年4月,我又因突發心梗再次住進醫院,安裝了兩個心臟支架;出院後剛過了五一,卻又因術後服抗凝藥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再次住院治療。一年半之內,竟先後四次住院,家史寫作重新上路,已經是2015年下半年的事了。此後幾年,又因忙於搬家或返鄉掃墓、奔喪,或陪台灣朋友來大陸參訪等各種雜務,一直無法靜下心來,寫寫停停,拖拖拉拉。正所謂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如今我們老徐家的家史終於完稿,即將奉獻在廣大讀者的面前。我在寫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甜酸苦辣、所思所想,已經在書中各個章節中自然流露,滲透在字裡行間,無須過多重復,這裡我只想再補充一句發自內心的感慨:“多難興邦”,我們苦難的國家民族能有今天初步的繁榮富強,真是不易!不忘初心,堅守理想,繼續奮鬥,不負韶華,方能對得起先輩,對得起後代子孫,對得起生養我們的這塊土地!

  還需說明的是,既是家史,當是信史。本書所講故事,皆有所本,即便是細節描寫,也源自歷史資料,或聽長輩親友親口所述,或採訪父母親生前戰友所得,或本人親身經歷,絕非無中生有的杜撰和演義。

  本書的寫作,得到眾多前輩、好友的鼎力襄助。父母親生前戰友天津的徐懋德、張皆得(章中)、汕頭的陳仲豪、梅州大埔的張光倉、北京的陳炳基、陳耀環,幾位年逾九旬的老前輩,不厭其煩地多次接受我的採訪,給我講述當年他們從事革命鬥爭的故事,提供他們保存多年的珍貴資料,陳仲豪老伯甚至親自動筆為我修改稿件,訂正史實。如今,除了陳仲豪、張皆得兩位老伯尚健在,其他都已離開我們駕鶴西去矣;好友藍博洲,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陪同我在島內走遍了父母親及其戰友們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歷史現場,提供他辛苦尋得的資料,指導寫作;黃志平兄,不辭勞苦,帶病陪我赴粵東各縣市,深入探訪當事人和有關部門,鑽劍英圖書館,到東山中學查找歷史資料;吳彤兄則是我寫作過程中最倚重的一位,大至篇章結構,小至寫作技巧、文字風格等,每寫一章,他都認真審讀,提供意見,讓我少走了許多彎路;初稿打印成册後,眾多好友如王衛星、張銘清、李振廣、陳斌華、鄭劍……,還有老同學張根雲、俞新天、楊樹升等,都撥冗幫我審閱,除對書稿以充分肯定,給本人予莫大鼓勵之外,並提出許多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見,光是書名就反復推敲,一改再改。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陳斌華和張根雲二位老友,他們把洋洋53萬字的初稿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仔細審讀,找出錯別字和病句,斌華兄甚至親自提筆幫我删改潤色,並加上批注,真是下了大功夫。此外,鄭建邦、王衛星、辛旗、吳彤、李振廣五位仁兄,欣然應邀作序,建邦兄還題寫了書名,為本書增色不少。再有本書初稿在編輯過程中,曾得到過王華、劉揚、白薇等人的協助。可以說,這部書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沒有眾多前輩、好友的鼓勵和大力幫助,就不會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部書稿。值此本書出版之際,特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此外,還要特別感謝國台辦將本人撰寫的這部家史納入2020年度“涉台重大課題資助出版項目”,感謝全國台灣研究會資助出版,感謝九洲出版社的領導和責編習欣的辛苦付出!

  2020年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注定是難忘的一年。環顧國際國內形勢,風雲變幻,詭譎嚴峻。長達近兩年之久的中美貿易戰第一回合剛剛結束,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分裂勢力在台灣島內繼續執政,為虎作倀,積極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斷掀起“台獨”惡浪;年初從武漢開始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華大地,嚴重影響經濟民生……。然而,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是任何力量也擊不垮的,國家的完全統一,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勝利永遠屬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 

  謹以本書的出版,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獻給這個偉大的時代!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