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夜經濟 香港需要煙火氣

2023-10-03 00:10:39
圖1 近兩個多月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夜經濟議題關注度按日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香港私人消費開支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為推動經濟復甦,9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舉辦“香港夜繽紛”啟動禮,推出四大主題活動,涉及多元娛樂、節日精彩、海濱休閒與文化藝術等體驗元素。近期已開展的尖沙咀、灣仔海濱夜市,以及多家商場、戲院與港鐵推出的消費優惠,在香港社會掀起了較大的關注與討論,接著的中秋國慶佳節的大型慶祝活動也備受矚目。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對香港社交媒體的輿情數據以及官方機構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後認為:三年疫情改變了市民的生活習慣、消費模式與旅客的過夜需求,導致夜間市道的人流與營業額目前仍未回復至疫情前水平。而在當下推出的“香港夜繽紛”活動,是香港尋回夜經濟煙火氣邁向經濟復常的關鍵一步。香港社會輿論大多認同“夜繽紛”對提振本地消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關注其接下來的具體成效以及對整體經濟的輻射影響,並對夜經濟未來的發展與改善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

  由圖1可知,自8月13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搞活搞旺香港夜市的倡議起,夜經濟話題便開始在輿論場迎來一波聲量與關注度高峰。隨後,多位立法會議員與商界人士紛紛為重現香港“不夜天”積極建言獻策。歷經一個月的計劃籌備,特區政府於9月14日正式將倡議落地,宣佈啟動“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陳茂波在啟動禮上表示,希望借助一系列主題活動,讓市民在夜間多些娛樂活動、多些消費選擇,讓香港夜間的市道能更旺一些。可見,從年初的“你好香港”到4月起的“開心香港”,再到近期新推出的“香港夜繽紛”,特區政府在重現香港經濟活力的道路上目標清晰、行之愈篤。

  夜經濟作為衡量城市經濟活躍度和便利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疫後的香港夜經濟卻在多個因素影響下,沒有出現預期的強勁反彈。據圖2可見,今年上半年私人消費開支雖較疫情期間顯著回升,但仍未恢復至2018、2019年上半年時的疫情前水平。私人消費復甦步伐放緩影響了夜經濟的回溫,客流量不如預期,不少商家選擇縮減營業時間或放棄夜間經營以降低運營成本,令香港夜生活的活躍度進一步被削弱。正如不少赴港遊客反映,旺角女人街、油麻地廟街等曾極具活力的香港代表性夜市人流量已大不如前,商販數量也較疫情前有所減少。

  綜合分析香港夜經濟表現疲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過去三年疫情令多數市民養成了入夜早歸家的生活作息;其二,疫後的“報復式”外遊壓抑市民在香港本地的消費意欲;其三,夜生活凋零致旅客留港過夜的誘因減少進一步加劇惡性循環。

  疫情期間,為防止新冠病毒大規模擴散,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多項防疫限制措施,其中不少都對市民的外出消費活動產生直接影響。如圖3所示,疫苗通行證、晚市禁堂食、社交距離限制、安心出行等多項涉及夜間經濟活動的措施,都在社交媒體錄得較高的負面情緒佔比(皆超過40%)與關注度。可見,多數市民一開始也難以適應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認為對其晚上的消遣娛樂與社交活動造成了頗大的掣肘,但大家在抱怨的同時也只能無奈遵守相關規定,時間一久,因疫情形成的夜間居家慣性反而變得難以扭轉,即使當前所有防疫限制措施早已全部取消,但香港卻難以重拾過去“不夜城”的繁華光景。

  此外,自去年底逐步恢復對外對內通關以來,被困本地長達三年的香港市民開始進行“報復式”外遊,當中很大一部分是次數相對頻繁的周末北上吃喝玩樂,直接與香港本地的餐飲、零售、休閒娛樂等消費形成競爭。從圖4可知,自今年初以來,尤其是2月兩地全面通關後,香港居民出境人次持續高企,且當中北上的佔比基本維持在70%以上的高位(除2023年1月外),近幾個月以來更不斷攀升朝80%逼近。足見,與世界多數國家與地區一樣,香港市民疫後“報復式”外遊的熱潮短期內不易降溫,而前往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短途旅遊的現象則最為普遍。大灣區內地城市擁有較高的地理接近性,其消費物價在當前港元走強的勢頭下尤具吸引力,再加上部分地區已形成較成熟的夜生活模式,如擁有大量港風元素和港式美食的深圳夜市,自然容易受到較多香港市民的青睞與選擇,難免分流掉一部分本來在港消費的客源群體。

  香港夜生活的萎縮不僅體現在本地消費乏力上,從訪港旅客的相關統計數字也可一窺端倪。由圖5可知,2023年上半年赴港過夜旅客人數約為650萬,與2019年同期近1500萬人次的峰值相比下降了56%。尚未恢復的夜經濟生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赴港旅客過夜遊玩的熱情,餐廳在十點左右多數已關門打烊、不少酒吧則撐不過疫情的寒冬而倒閉結業,夜間休閒娛樂場所的不足以及消遣活動的匱乏,令遊客留港過夜的興致不高,不少人都更傾向鄰近大灣區城市性價比更高的住宿選擇。

  有一些近期到香港的遊客在社交媒體抒發感想,表示看著晚上空曠的街道、過早歇業的商鋪,完全不符合記憶中對香港“東方明珠”的印象,稱十分懷念以往至深夜凌晨仍熙來攘往的熱鬧街景。可見,現階段訪港過夜旅客的減少趨勢並非無法逆轉,隨著“夜繽紛”活動推出,多個搞活夜經濟的主題活動相繼舉辦,本地夜生活正開始重新煥發光彩,香港仍有很大機會可以重拾遊客的垂青與厚愛。

  圖6展示了香港社交媒體對“夜繽紛”四大主題活動的關注度分佈變化。可見,由於多元娛樂體驗囊括了餐飲、商場消費以及港鐵乘車等晚間優惠活動,故起初聚焦了最多網民討論,其關注度佔比在9月中旬前一路領先其他主題。雖然社會上存在一些對夜經濟悲觀預期的聲音,但各類優惠活動的推出,再加上多家商場響應特區政府呼籲延長營業時間,的確令晚間的人流客流開始逐漸恢復。早前有商場直播杭州亞運的開幕式與賽事,吸引不少市民停留觀看,有市民表示一群人一起看比賽的氣氛較好,稱晚上樂意到商場與其他市民一同為港隊打氣,足見“夜繽紛”對市民參與夜生活的積極性有一定的調動作用。

  9月下旬,“星光夜市”、“海濱藝遊坊”兩大海濱夜市先後在尖沙咀與灣仔正式開幕,刺激海濱休閒體驗在社交媒體的能見度大幅躍升,其關注度佔比目前更位居第一。尖沙咀與灣仔的夜市除了設有基本的美食、手作、文創等多個攤位外,還有現場音樂及無人機表演等。有市民表示夜市的氣氛與體驗皆不錯,白天工作完後,來海邊走走透透氣、邊逛邊吃、還可以欣賞表演,是一個能夠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節日精彩體驗與文化藝術體驗的關注度佔比暫時雖不算高,但隨著綵燈會、舞火龍、煙花匯演等中秋國慶慶祝活動陸續舉辦,再加上電影院夜場半價優惠活動持續發酵,預計其在整體“夜繽紛”輿情中的關注度份額或將有所提升。

  社會上較多輿論都對“夜繽紛”當前的成效表現感到樂觀,近日有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市民認為特區政府需持續推動搞活搞旺夜市的活動,反映多數市民高度期待夜經濟系列活動能夠延續下去,不斷激發本地的消費動能。不過,仍有部分輿論對夜經濟的發展前景抱有一定顧慮,當中也有不少聲音對夜經濟未來的完善與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涉及上述疑慮與建議的討論主要圍繞以下四個影響夜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夜經濟的特色程度、服務業人手供求、夜經濟服務配套以及夜經濟營商環境等(見圖7)。

  社交媒體最為聚焦夜經濟是否能突出香港自身的特色(關注度佔比30%),與其他地方的夜市作出明顯區隔。有觀點指出,香港寸金寸土、人力成本高昂,在價格上對比台灣、泰國等地的夜市幾乎不具優勢,因此不應將搞旺夜市理解為聚焦傳統的戶外市集活動,必須另闢蹊徑打造只屬於香港的獨特品牌,讓港式元素成為發展本地夜市的一記“必殺技”。

  其次,目前服務業是否有足夠的接待能力(關注度28%),也是社交媒體關注夜經濟能否重振的考量因素之一。儘管有不少商場配合政府的措施延長營業時間,但大多數商戶卻並未對此積極響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手供不應求。雖然有聲音認為有客自然久成市,指倘若夜經濟在政府的刺激下能再度興旺起來,相信會形成誘因吸引更多商家延長營業時間,並以較具競爭力的薪資大力招攬新員工;不過多數觀點卻持開市才能攬客來的觀點,認為政府應促使業界採取更積極的態度正視人手不足的問題,衹有填補人力資源的缺口,提升自身的接待能力以延長營業時間,才能令夜市重新煥發生機。

  此外,也有不少香港市民關心相關服務配套(關注度佔比25%)能否配合夜經濟的發展,其中交通設施是最多港人熱議的話題。如曾有看完午夜場電影的市民表示難以找到交通工具,連的士和小巴也較難乘搭。事實上,小巴業界曾呼籲政府放寬小巴禁區及路線限制,讓業界能更好地協助促進夜經濟活動。部分聲音對此表示認同,稱此舉能提升夜間交通的便利程度,認為特區政府可因應市場需求,在政策上適當拆牆鬆綁。另外,針對近期深圳為便利香港市民消費而推出的系列措施,不少輿論認為特區政府可對此予以借鑒,對應出台便利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的措施,如推動各類型電子支付的普及化、以及面向內地旅客提供公共交通乘車優惠等,從而吸引更多遊客來港消費體驗夜生活。

  最後是夜經濟的營商環境因素(關注度17%),部分觀點指出,香港過去也有燈紅酒綠的夜市,街頭小販、大排檔、霓虹招牌等特色元素之所以日漸式微,是因為政府在加強市容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將其取締淘汰。目前香港要激活夜經濟、重現過去“不夜城”的光景,必然會牽涉到治安、衛生、場所規劃等一系列問題。有網民指出如何在現行法例下孕育出成功的夜市,需要特區政府大膽創新、因時因地制宜,強調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於夜市的發展十分關鍵。

  中評智庫認為,在當前香港本地消費動能不足、旅遊市場經歷轉型的形勢下,特區政府聚焦搞活夜經濟的決心與行動值得肯定,目前輿論對夜經濟在重塑市民夜間出行習慣、帶動整體消費方面的期待值也頗高。夜經濟的戲台已經搭好,特區政府接下來應及時檢視“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的實際成效,廣泛收集市場信息和公眾反饋,積極思考如何將港式夜經濟辦出地方特色而非簡單複製周邊地區的模式,並融匯中西方文化特點將其轉化為本地夜生活的亮點,爭取唱出一台搞活夜經濟的好戲。中秋、國慶假期,赴港旅客迎來新一輪高峰,香港夜經濟這把火能燒多旺、燒多久,相信本地市民和赴港旅客的行動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記者:林昊,分析師:方來牟,工程師:吳悅檸,研究員:林東陽)
圖3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各項主要防疫限制措施的輿情關注度及負面情緒佔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2023年初兩地通關以來香港居民出境及北上人次按月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訪港過夜旅客人次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香港社交媒體對“香港夜繽紛”4大主題活動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7 香港社交媒體對影響香港夜經濟發展主要因素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