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中評關注:專家學者共議兩岸鄉村發展與融合

2024-09-24 00:12:06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陳智明(中評社 李子寧攝)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副教授尚光一(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福州9月24日電(記者 李子寧)由閩江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江論壇”22日在福州舉行。在論壇分組專題討論環節,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就兩岸鄉村的融合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陳智明分析了AI在兩岸合作領域中的運用,他表示人工智能通過農業的應用,促進農業生產及經營方式的轉型升級,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在鄉村建設體現在數字鄉村建設,通過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能,如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電子商務專題培訓等,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網絡營銷、在線辦理業務的能力,推動主動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利用AI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數字共融,彌合數字鴻溝,使群體都能積極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共享數字紅利,實現社會共融。隨數字化浪潮,鄉村振興的推進離不開數字化、智慧化等現代化治理能力,人工智能高新技術不斷與農村經濟、社會、治理等加速融合。智慧農業解決一系列困擾農民的問題,包括增加經濟作物的產量、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及促進經濟效益等。對於兩岸共同面臨的老齡化問題,台灣養老社區的發展經驗可資借鑒,台灣有不少養老社區和設施,在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方面積累經驗,養老照護台灣業者關注點滴細節,傳遞人文關懷。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養老問題廣受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難題凸顯,借助數字化對農村留守老人實現看護,成為數字鄉村治理面臨的問題。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副教授尚光一以兩岸共同信俗創意開發與兩岸鄉村融合為線索開展研究,他表示,在客家村落,媽祖信俗與當地文化產生了融合,尤其是客家林氏將媽祖看作自己家族的祖姑,從而產生了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獨特媽祖信俗。在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背景下,對客家村落媽祖信俗進行創意開發,不僅有利於兩岸客家文化的當代弘揚,也有助於推動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就客家村落媽祖信俗的創意開發策略而言,內容創意上要注重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開發思路上要與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有機融合;營銷推廣上要重點借助兩岸活動擴大傳播力。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藝樺分析了兩岸鄉村治理的經驗與合作,她表示,兩岸鄉村治理經驗互助展現出廣闊前景與重大意義。在治理主體維度,大陸可汲取台灣民間組織參與鄉村治理之模式,台灣則應借鑒大陸基層黨組織引領及政府高效行動力。通過交流活動,促進治理主體多元化與協同性提升。產業發展領域,大陸廣闊市場與豐富資源可與台灣精致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相結合,共同打造品牌,合作創新推動農村三產融合。文化傳承與創新層面,兩岸鄉村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可相互借鑒。大陸學習台灣文創細膩手法與市場策略,台灣借鑒大陸傳統文化保護投入與系統性建設。舉辦交流活動,增進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台灣先進理念與技術可為大陸提供參考,大陸經驗亦可分享,共同開展項目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治理手段層面,兩岸深入交流,完善機制,借信息技術搭建平台探索模式。總之,互助潛力巨大,可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是鄉村治理現代化之重要路徑。

  廈門社科聯委員楊仁飛以兩岸歷史文化為線索進行研究,她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與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態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除聚集原創性技術創新突破外,要重視拓展與凝聚與時代相適應、引領時代的思想與文化新力,為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大使命與目標“提質增效”,進而提高中華文化的韌性、延展性、拓展性。鄉材振興,需要文化新力(文化科技力,文化人力,文化傳化創新能力等),為古老、傳統的鄉村催生出勃勃生機,更重要的是,中國鄉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土壤與廣闊市場,將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工作者,提供厚重而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精神食糧, 兩岸融合、鄉村振興,離不開對共同傳統文化的再發掘、對兩岸精神價值與文化聯繫的再敘事、再論述和展現,建構出兩岸更緊密的文化紐帶。

  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後李凌風以台灣政黨青年與大陸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研究,他指出,台灣青年在面對兩岸關係時,表現出複雜的情感與現實的對撞。在情感上,由於歷史、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對大陸普遍持有疏離感和防備態度。這種情感上的隔閡不僅強化了台灣青年的身份認同,還導致他們在政治議題上更為審慎和保留。另一方面,務實的經驗導向促使台灣青年在經濟和文化交流領域表現出相對開放的態度。他們認識到兩岸關 系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願意在符合自身和台灣整體利益的前提下,與大陸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動和合作。這種雙重導向反映了台灣青年在當前複雜的兩岸環境中,試圖在情感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這樣的導向既反映了台灣青年大眾的取向,同樣也代表了未來台灣對大陸政策的可能趨勢。台灣青年在兩岸融合問題上的複雜態度反映了兩岸關係中深層次的情感與現實矛盾。

  李凌風表示,情感導向和實務經驗導向是台灣青年對兩岸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制定針對性的文化宣傳、微觀交流和長期策略,可以逐步引導台灣青年在兩岸融合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離不開青年的參與和推動,因此抓住青年這一關鍵群體,是實現兩岸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所在。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藝樺(中評社 李子寧攝)
廈門社科聯委員楊仁飛(中評社 李子寧攝)
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後李凌風(中評社 李子寧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