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黃奎博語中評:賴的性格導致社會分裂加劇

2024-09-25 00:30:23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李子寧)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叠加賴清德上台執政影響,台海形勢日趨複雜嚴峻,兩岸交流發展面臨不少的挑戰和困難。就有關議題,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專訪,他表示,賴清德在政治上有明顯堅持的地方,從其在台南市長任內拒絕進入市議會200多天,就可以看出他不喜歡也不希望妥協,這樣的人格特質通常不會改變。所以他當領導人的時候,在很多重要的政治議題上,包括現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也可以看到民進黨在很多方面並不妥協,這是賴清德性格在台灣政治上的投射。如果這種不容易妥協的性格持續下去,可以預見的是在賴清德執政期間,朝野之間幾乎不會有重要的共識,而且在敏感議題方面,例如台灣定位、涉外政策或重大公共投資等都會有很多的紛爭,台灣的政治也會持續混亂且不太可能產生多數共識或全民共識。

  黃奎博指,從賴清德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他希望用一種宗教的方式去影響島內社會對於台灣的政治定位,想讓台灣人的政治意識形態具有“宗教情懷”色彩。也就是說賴清德會非常堅持他所相信的東西,甚至把“務實台獨”當成一個宗教信仰在處理,這時台灣在政治方面的定位分歧會更加明顯。理論上作為一個領導人應該是讓不同的各方達成最大共識,但賴清德是希望各界團結在民進黨的黨旗之下,而不是“國旗”之下。這樣的做法對於已經逐漸分裂的台灣社會來講是不利的,因為分裂的社會自然就會有分裂的政黨,雙方不太可能會有政治條件的交換或者妥協。因此賴清德執政期間他的“台獨”意識會更加增強,島內政治分歧及社會分裂也會更加強烈和明顯。

  黃奎博分析,上述情況會給兩岸關係產生幾方面的深刻影響。第一個是兩岸的法理定位,會從很久以前的雙方同屬“一中”逐漸演變成雙方是各自不同的國家。這個趨勢其實從李登輝的後期開始逐漸成長,經過民進黨兩次執政到達一定的高峰。現在賴清德的做法,還很明顯地是要推動所謂的“台灣主體性”,這不只是政治和文化分隔,還是民族分隔,也就是“台灣主體性”已經跟所謂的“台灣民族主義”混合在一起,逐漸的就會變成“台灣民族主義”對撞“中國民族主義”或者“中華民族主義”,兩岸的衝突就會從過去所謂的“政治制度優劣”競爭,逐漸演變成“族群的衝突”。與“政治衝突”能夠靠政治協商或妥協得到一定控制甚至解決不同,“族群的衝突”因為“你我”區分明顯,一旦發生衝突後果會相對嚴重,不是一時半刻,或者通過政治的溝通協商就可以有效處理。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台灣可能會和中國大陸發生“民族主義對撞”,這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不利。

  第二,賴清德的兩岸政策很明顯會延續蔡英文時期依靠美國的做法,甚至是“一面倒”,這會讓他更加順從美國,然後在兩岸關係上採取若即若離的態度,這樣也比較符合他想要形塑“台灣民族主義”的企圖。

  最後,賴清德會希望借著兩岸的功能性合作,包括ECFA,讓台灣可以從中獲得一定利益。但是在政治上面賴清德將“寸步不讓”並朝自己堅持的方向移動。

  談及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黃奎博指出,美國始終是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第三方因素。現在美國的“一中政策”內涵雖然在名義上還是“一法三公報”加“六項保證”,但實際上,美國給予了台灣更多的政治空間,並且在涉及“三個公報”的內容時表現得“心口不一”,引起了中國大陸方面對於美國掏空“一中”的憂慮。同時台灣也利用了美中的競爭,希望美國可以重新重視台灣的重要性,特別是透過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地位,讓美國把台灣納入美國所謂“防中抗中”的範圍裡,這樣賴政府即使是在兩岸關係不可控或者惡化的情況下,也可以獲得美國的保障。

  黃奎博表示,美國方面當然清楚賴清德的一些動作,但只要賴清德的做法沒有突破過去的框架,美方會容忍其打一些“擦邊球”,但美方也很清楚的持續強調不支持“台獨”,所以美方的“紅線”還是劃在那邊,但在“紅線”內給賴清德的空間變多了,也等於給賴政府一些信心,讓其認為有美方的默許,他就可以在兩岸關係裡面持續推動所謂的“台灣主體性”或“台灣民族主義”。

  黃奎博還表示,美國對台灣的軍售問題,確實是三邊關係裡面很敏感的地方。對美國來講,對台軍售不只是攸關於美國軍火商的利益,也攸關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安全利益,所以美國不會輕言放棄。對中國大陸來講,對台軍售則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但對台軍售已經行之有年,美國不會停止,中國大陸在這一問題上的外交抗議也會繼續。

  對於賴清德可能“過境”美國,以及給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黃奎博表示,從賴清德目前跟美國的互動來看,美方對賴清德的信心並沒有那麼的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機率讓其從主要城市“過境”。如果實現,相信賴清德也不太敢進行高調的宣傳,因為美國一定希望其的“過境”是低調平順的,不會引起美中之間進一步糾紛,同時美國給台灣方面領導人提供“安全、舒適、便利、尊嚴”的過境條件,中國大陸也看到低調的所謂“過境外交”,三方的訴求都得到基本滿足,或許有關事件就不會引發太大的影響。

  有關兩岸交流,黃奎博說,即便是兩岸官方關係變差,兩岸民間關係也不能變差,如果兩岸民間關係也真正變差,那兩岸關係真的就會變成一個向下“沉淪”的螺旋,沒有辦法再快速恢復到過去應有的正常健康狀態。此外兩岸民間的對話不一定是學術的,包括社會各階層,包括宗教、文化、教育、體育,甚至科學或者是企業經營等等,都可以是對話的一部分。

  黃奎博分析,現在的問題在於經過了疫情,再加上美中之間的競爭與衝突,讓一些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有所改變。再加上賴清德政府動輒就以所謂中國大陸的“認知作戰”或“統戰”去警告台灣民眾,不要輕易赴中國大陸,導致台灣民眾對於到大陸交流有疑慮,這些疑慮只能透過不斷的交流去破解。

  “交流一定要去‘政治化’,如果是很單純的正向的民間交流,再經過一段時間,兩岸民間各階層的交流應該會逐漸恢復。這時就算官方關係不好,但只要民間關係是好的,那麼兩岸關係還是有春暖花開的希望。”黃奎博最後補充道。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