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兩岸學者縱論美國因素與台海局勢

2024-09-03 00:17:05
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和台灣孫文學校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合論壇8月28日在澳門舉行(中評社 李子寧攝)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澳門9月3日電(記者 林艷 李子寧)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和台灣孫文學校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合論壇8月28日在澳門舉行,來自兩岸的30餘位專家學者就“外部因素對兩岸關係走向的影響”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其中美國因素對台海局勢的影響成為與會者們熱議的焦點。

  與會者們普遍認為,台灣問題作為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的核心議題,其重要性也隨著中美戰略博弈加劇而不斷提升。因此,美國兩黨不論誰贏得大選,都不可能忽視或放棄打“台灣牌”,導致台海局勢面臨更為嚴重的動蕩,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也勢必會維持在“鬥而不破”的基本態勢。賴清德當局試圖利用中美戰略博弈提供的“戰略機遇”以實現其“拒統謀獨”的圖謀難以得逞,台灣自始至終是美國實施“以台制華”戰略籌碼,美國兩黨政客都不會允許被台灣當局牽著鼻子走。不管台灣當局願不願意,當中美關係改善的時候,兩岸關係也會隨之改善。

  在此議題研討中,台灣孫文學校智庫召集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韋伯韜、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曹小衡、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受邀作主題發言。本節研討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和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係教授邱毅共同主持。

  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不斷加劇,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打壓也日益升級,導致兩國關係不斷下滑和惡化。無論是哈里斯亦或是特朗普贏得大選,美國都會將對抗和打壓中國視為其國家安全戰略議程上的最高優先事項。中美兩國未來在政治、安全、軍事、經濟和外交領域的緊張局勢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升級。鑒於此,在對台政策領域,美國兩黨都不可能忽視或放棄打“台灣牌”,而是會繼續以“維持台海現狀”“反對大陸對台脅迫”為基礎主張,持續加強美台實質性關係和高層級互動,加大對台軍售、軍援力度,深化美台經貿與科技合作,支持台灣當局拓展“國際空間”,姑息甚至縱容賴清德當局對大陸發起“可控的”挑釁,從而導致台海局勢面臨更為嚴重的動蕩。同時,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必須維持“鬥而不破”的基本態勢,否則其產生的巨大破壞性,也將令美國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尤其是隨著美國綜合國力的不斷衰減,加之面對持續升級的俄烏衝突、巴以衝突,以及緊張不斷的朝鮮半島局勢,美國兩黨政客都深知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和危險性,因而竭力避免在台海爆發危機甚至引發軍事衝突,維持台海以及東亞地區總體的和平穩定,將是其不得不做出的政策抉擇。

  信強也指出,對於上台後不斷發起“台獨”挑釁的賴清德當局而言,試圖利用中美戰略博弈提供的“戰略機遇”以實現其“拒統謀獨”的圖謀。但是顯然美國兩黨的政客只是想利用“台灣牌”來對大陸進行干擾和牽制,要求台灣當局全力配合美國的戰略議程,以便提升大陸應對中美競爭的戰略成本,進而阻滯大陸戰略崛起的進程。對於美國而言,台灣自始至終都只不過是美國實施“以台制華”戰略的籌碼,因而美國兩黨政客都不會允許被台灣當局牽著鼻子走的局面出現,更不敢改變多年來確立的對台基本立場和政策,公然挑戰甚至貿然跨越“一個中國”原則的紅線。事實上,面對中美兩國綜合實力差距逐步縮小的客觀現實,美國日益不可能為台灣這個“棋子”而犧牲中美關係的大局,更不可能為“台獨”挑釁行徑背書,甚至為島內分裂勢力的“台獨”幻夢而與中國大陸爆發軍事衝突。賴清德當局試圖將“倚美”作為其“抗中保台”的仰仗,注定是緣木求魚的幻想,唯有接受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立場,接受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才能令台海局勢不會陷入兵凶戰危的境地。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表示,兩岸關係不只是受到美國與大陸關係的影響,而且兩岸關係也被迫出現些許“國際化”的趨勢,除了主要是因為台灣有一定的軍事戰略重要性外,台灣也在幾個國際高科技的領域裡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再加上美國會“拉幫結派”,在很多重要的領域鉗制中國大陸,因此台灣在這樣的一個情形之下,常常會被美國牽制大陸這樣一個態勢拉著跑,連帶兩岸關係就不只是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甚至受到了整個國際化的影響。

  黃奎博指出,不管台灣方面願不願意,當中美關係改善的時候,兩岸關係也會隨之有所改善,因為台灣的執政者不太可能做出與美國政府意見相差太多的兩岸政策。另外在美國強力角色的展現之下,可以看到美國及其盟友的一些政治人物,開始介入兩岸政治與法律地位的問題,如片面詮釋聯合國大會的2758決議。雖然由他們立法部門提出的動議案大多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在輿論上就可以讓民進黨政府或者西方世界一些所謂的“反中”人士,有了繼續炒作的借口,會產生“一中”的質變,這種情況如果持續發展,必定會導致台灣民眾產生心理上的變化,甚至影響到“九二共識”在台灣的認同度,因此需要積極應對。他認為,兩岸和平及兩岸進一步交流很重要,短期內從北京到台北的路走不通,則還可以走別的路,不僅民間交流非常重要,也可以加強考慮從“台北—上海”論壇之類的城市層面交流開始。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表示,兩岸關係不睦,溝通管道中斷,衝突風險確實存在,但就外部環境因素對於台海情勢影響來說,若有機會透過破壞兩岸關係產生對立矛盾而從中取利,或是反過來能夠透過促進兩岸和解交流合作而獲得其益,在利益取舍之間,決定國際社會不同行為主體如何來應對與操弄兩岸關係。所以兩岸關係若要和平穩定,要看涉事者認為和平穩定對其有利,抑或是矛盾對立,甚或是適當衝突對其有利。

  張競說,例如預測推估台海發生衝突時間點,或是對台動武解決台灣問題之最後期限。就目前來說,大家眾說紛紜,但不論推估預測何時爆發衝突,抑或是認定在何時之前,絕對不會對台動武,各方可以高枕無憂,其實都缺乏可信基礎。販售戰爭恐懼感是個保證獲利的生意,但卻是對兩岸透過對話化解矛盾解決爭議最不利的買賣。為何此種極不靠譜的判斷,在言論與媒體市場都有相當不錯行情?其實在人類心理模式中,認知偏差總是存在“認同偏見”,經常影響人對事務理性判斷能力。國際社會有心操弄兩岸情勢發展者,也藉此任意操弄社會情緒,製造負面氛圍。因此假如要理性發展兩岸關係,確實是要節制亂發何時對台必然動武,或是台灣大限之日將是何時的“妄言”,這對於雙方理性溝通絕對沒有任何正面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中美之間的戰略平衡程度,以及兩岸關係的穩定程度,將成為影響未來台海局勢走向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從中美關係角度來看,台灣問題作為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複雜的核心議題,其重要性也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而不斷提升。美國不會放棄奉行幾十年的台海政策和策略,不會放棄以台灣為支點牽制中國的戰略圖謀。因此,他研判,今年美國總統選舉不論哪個政黨上台,美國都會延續對華戰略競爭的總基調,其台海政策也不會有根本性調整,無非是策略手法有所不同,以及台海政策的激進程度會有所變化。另一方面,從島內角度來看,台灣積極充當美國反華的“馬前卒”,未來幾年也會繼續“倚美謀獨”,配合美國遏制、打壓中國大陸,這無疑會刺激大陸,並加劇台海局勢的緊張程度。

  王英津認為,當下,美國試圖通過打“台灣牌”增加自身在中美博弈中的籌碼,同時借台灣問題牽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但是,美國“以台制華”政策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一方面會加劇中美戰略對抗,進而導致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以至於影響中美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會加劇台海局勢緊張,增加兩岸關係走向的不確定性。總體來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台海局勢仍然處於高度風險期,挑戰明顯增加。正如中共二十大報告所指出,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一些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隨時可能會到來。對此,他也呼籲,兩岸學者應加強交流、共同研判形勢,助力官方做出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選擇。就目前而言,雙方要共同努力,阻止台海局勢繼續“升溫”;然後再繼續努力,促使台海局勢逐步“降溫”,直至恢復平穩。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認為,大陸、美國和台灣對台海局勢的認知存在明顯的落差。他指出,賴清德當局對台海局勢有著明顯的誤判和僥倖心理,賴清德會如此猖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認為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背景下,大陸不會輕易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而美國一定會出手支持台灣。賴清德低估了大陸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打擊“台獨”分裂的決心和意志,高估了美國支持台灣的意願和能力。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認知錯誤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低估了賴清德上台後推進“台獨”分裂進程的企圖心。二是美國低估了大陸打擊“台獨”分裂言行的決心和能力。由於上述認知落差,他們對當前和未來影響台海和平穩定的現實危險評估也很不一樣。美國和台灣當局企圖扭曲大陸遏制和打擊“台獨”分裂的舉動,將大陸描述和塑造為“現狀的破壞者”和“和平的挑戰者”,認為最大的風險是大陸的遏“獨”行動。而祖國大陸認為“台獨”分裂圖謀和分裂行徑、外部勢力干涉是迫使大陸採取遏“獨”行動的根源。這使得各方戰略誤判和擦槍走火存在現實風險。

  李鵬認為,賴清德的“台獨”野心是危及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而年底美國總統選舉將會給未來台海局勢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他分析指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雖然政見不一,但在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意圖“以台制華”的問題上是一致的,他們的區別只是手段和路徑選擇上的差異。特朗普一旦上台,將會在兩岸之間進行“雙重訛詐”,一方面訛詐大陸不要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訛詐台灣多交“保護費”。不排除美國某些人刺激賴清德進行“台獨”挑釁而給台海地區帶來驚濤駭浪。雖然哈里斯上台大概率會延續拜登管理競爭、避免衝突的台海政策,但美台進一步加強勾連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台海地區危機的根源並未消除,風險依然存在。

  台灣孫文學校智庫召集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韋伯韜表示,在中國力爭上游之際,中美摩擦愈加激烈。美國作為世界老大,下意識要不斷打壓打扁競爭對手,歷史斑斑可考。然此次針對中國,美方打擊力道雖然愈來愈強,但效果愈來愈小,連美國最有自信的金融戰與科技戰,也逐漸落於下風。他指出,美國以一套自以為是的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早在2021年就被中國大陸定位說我們不吃這一套。所以就算美國因為政局變動,加重對中國大陸的動作,中國大陸也準備好了種種因應措施,例如強化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一帶一路、全球南方等,以期建構一個健康的世界多極體系。

  韋伯韜表示,美國盡洪荒之力,在各方面打壓中國的崛起,不是為了人類的繁榮福祉,只為維持自己的霸權。在芯片半導體這個當前核心產業,自然也是用盡威嚇阻絕功夫,企圖藉由控制高階芯片,扼殺中國深層製造技術。然而中國大陸早就練就了彎道超車與換道超車的應對方法。大陸經濟的重要特徵是厚重的工業產值,其基礎是科技增量巨大,研發團隊人力充沛,而且極度年輕。他指出,美國在芯片產業也難以獨大,不僅短暫的補貼與租稅、金融、勞工、水電等優惠政策難以為繼,且高度依賴國外市場,盲目擴充產能是致命的豪賭,尤其是當其他國家自主產能出來後,其產品銷路就會成問題。此外,由於美國帶頭去全球化、逆全球化,逼得各國都在搶芯片人才,加上其自身社會撕裂問題難解,美國也不得不付出高昂代價來留住人才。他認為,企業經營是市場導向的,美國政府的許多制裁動作,最後都倒過來幫助中國。兩岸在面對如此劇烈的國際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須強化兩岸經濟合作,為世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曹小衡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經濟角度看,這一變局的實質就是當前國際經濟正走在一條多極格局取代單極強權格局的變動之路上,國情世情變動在所難免,風險與機遇並存也是常態。他指出,面對百年變局,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正走在一條新路上。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經濟的融合發展已經經歷過三次動力轉換,當前兩岸經濟融合正進入第四次動力轉換的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也正顯現走上新路的跡象。得益於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已開始成為最新聚焦點。如大陸外貿“新三樣”以及其他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已融入一批配套的電子、精密機械等台商台企加入。

  曹小衡認為,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本身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或發展周期,大陸經濟正由“重視數量”轉向“提升質量”,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大陸市場創新重心已由引進、消化吸收轉為突破性創新。這對兩岸經濟合作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另外,市場機制也愈發成為創新資源分配的重要決定性力量。這是台商台企在新一輪大陸市場結構調整中找到新動能、新增長點,從而再展長才的又一次大機會,同時,從康波周期、百年變局、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兩岸企業也有更多機會攜手突破,由國際視角下的“趕超型”企業蛻變為“領跑型”企業。

  自由討論環節,與會學者也就其他問題積極交換意見,在談及日台關係問題時,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表示,所謂的“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讓大家覺得日本是站在“民主同盟”的脈絡底下去幫助台灣,但其實主要是因為台灣離日本太近,所以當台灣有事的時候會被拖下水,而不是表示日本要幫助台灣做戰爭的準備。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教授(中評社 李子寧攝)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黃奎博(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中評社 李子寧攝)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中评社 李子宁摄)
台灣孫文學校智庫召集人、中心金融管理學院教授韋伯韜(中評社 李子寧攝)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曹小衡(中評社 李子寧攝)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馬准威(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係教授邱毅(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