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科普經費創新高彰顯創新發展決心
2025-01-08 19:18:27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網評:科普經費創新高彰顯創新發展決心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申崢崢、金學慧
元旦前夕,科技部發布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以公共財政支持為主的科普經費投入格局更加穩健持續,各級政府部門撥款占全國經費籌集額的77.7%;用於科普活動、科普場館基建以及科普展品、設施的支出占比超過65%。我國科普資源總量不斷提升、科普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當前,在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背景下,國家持續加大科普工作經費投入,充分反映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強化頂層設計,以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相繼出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更是全面總結我國科普事業改革發展成果,將成熟的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規定,為科普工作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這些政策和法規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
實踐證明,科普工作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有助於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還有助於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科普與教育的融合,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廣泛的社會支持。黨和國家持續加大科普工作經費投入,背後其實是充滿智慧的歷史眼光和高瞻遠矚的戰略考量。
數據表明,在整個科普經費使用額中,科普活動的支出占比最大。得益於此,全國各地組織的科普活動近些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正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主題科普活動、科普講座、科普游、雲探館、開放日等活動不斷走進人們日常生活,各類科普劇、實驗秀、科技跨年夜、科幻電影展等讓大眾各取所需,科技節、科學競賽、科普研學等不斷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在全民科普熱潮中,遍及全國的“流動科普”每每讓人眼前一亮,正成為科普深入基層的重要形式。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流動科技館已累計巡展6953站,科普大篷車累計開展活動44.5萬場。這些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讓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到山鄉田野,讓科學的火種一次次在萬水千山之間點燃。特別是在2024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全國近9000家各級各類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響應,將全民科普活動推向高潮。過去21年間,這個原本專屬於科學愛好者的小眾節日,正逐步成為全民參與的科普嘉年華。
除科普活動外,科普場館基建以及科普展品、設施也是科普經費支出的重要方面。數據顯示,2023年科普經費在科普場館基建方面的支出為31.37億元,全國科技館和科技類博物館共計1779個,比2022年增加96個;展廳面積660.03萬平方米,比2022年增加了6.04%。科普場館基礎建設的不斷加強,為科普工作提供了堅實陣地。科學實驗裝置、創意教具、VR體驗裝置、全息投影、雙屏球幕影院……在不少科普場館,多樣化、沉浸式的科普設施和展品日益增多,科學知識和實踐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2024年5月30日,全世界首個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群體建立的博物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正式開館,讓華羅庚、周培源、王淦昌、錢三強等500餘位科學家的故事走進大眾心里,宣傳弘揚科學家精神,激起人們科技報國的使命感,以精神的力量涵養全社會的創新生態。
科普事業是一項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事業。科普工作的成效,對一個國家未來的科技創新實力影響深遠。保持科普經費持續增長,正是推動科普工作深入開展、展現科普工作長遠價值的堅實支撐。相信未來,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征程上,科普工作將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景象,科普工作的價值也將更加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