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黃載皓:韓中日領導人會議結果將在夏季揭曉

2024-06-11 00:49:47
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在韓國首爾出席第八屆中日韓工商峰會(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首爾6月11日電(作者 黃載皓)韓國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5月27日結束了三國領導人會議。韓國總統府強調,此次會議“將成為三國合作框架全面恢復和正常化的轉折點”。由於此次會議的初衷更多是經濟、社會、文化和民間領域,而非外交、安全和軍事領域,因此三國討論了六個領域的合作: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應對氣候變化的衛生和老齡化、科技數字化轉型以及災害安全合作。

  不過,這次會議距離上一次已有四年半時間。雖然自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25年中,三國一直在構建合作機制,但由於歷史等問題,三國會議一波三折,雖然不是三國關係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但卻成為地區穩定與合作的務實平台。三國會議是鞏固韓中日三國合作基礎的動力,也是對三國雙邊關係的補充。

  然而,與表面現象不同的是,此次三國會議的重點不僅僅是尹總統和李總理在26日的三國會晤,而是雙邊關係的“勢頭(momentum)”。在英語中,“勢頭”意味著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加速度、推動力和轉換。韓中兩國是否會利用此次會議為關係正常化造勢,值得關注。

  中國對三國會議的立場是處理好與韓國的關係。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對尹政府的各種“不舒服”行為一直保持克制,因為中國在薩德(THAAD)問題上對韓國的咄咄逼人並不一定奏效,而通過舉行三國會議,中國希望通過回應韓國的努力在雙邊關係中取得外交上的上風。與此同時,它還尋求在中日韓美三邊關係的框架內保持與韓國以及日本的雙邊關係。

  對韓國來說,出於多種原因,主辦三國會議是必要的。在經濟上,韓國需要中國在貿易、投資和企業活動方面的支持。在外交上,尹政府認為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已經足夠好,希望與中國取得進展。在朝鮮問題上需要合作。最重要的是,三國會議是習-尹韓中峰會的先決條件。

  然而,三國會議的成果之一,即恢復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的協議,是只一個 “恢復協議”。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和過程。中韓外交與安全對話的建立也並非新鮮事。在此之前,韓國國家安全室長和中國外交擔當國務委員之間也有過高層對話,但這是對當前關係不能再被忽視的一種認識。戰略對話的必要性得到了認可。

  儘管韓國政府以美國和日本為支點的外交政策不太可能改變,但在遼寧省委書記郝峰4月訪問之後,韓國的對華政策即使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戰略轉變,也在戰術和技術層面進行了政策調整。然而,檢驗中韓關係是否發生重大變化的真正標準將是7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期間舉行的韓、美、日三邊峰會。如果這次韓中兩國會議和韓中日三國會議的各種“成果”被韓美日三國峰會抵消,那麼這次會議的意義就會淡化,韓國外交將再次受到影響。因此,雖然尹總統在與李總理會晤後下雨時提到了杜甫的詩句“春夜喜雨”,但三國關係真正的春雨要等到七月份才能見分曉。

  因此,更重要的是維持現狀,或至少防止關係惡化,以穩定關係,而不是試圖推動關係立即升級。更現實的做法是,在目前的限制條件下,尋求一種仍有必要的過渡性新戰略合作,以便在某個時候恢復戰略夥伴關係。

  要想乘勢而上,韓中兩國都需要奉行相互尊重的政策,但韓國在近期需要謹慎行事。韓國應避免對中國發表不必要的挑釁性言論,儘管它最近已經有所收斂。妥善處理韓國目前避而不見的問題,也將傳達首爾改善與北京關係的意願,這將有助於保持雙邊關係的發展勢頭。

  (本文作者黃載皓: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研究學部教授,韓國全球戰略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