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國新辦發布會:青海是中華水塔 做好守護人

2024-05-25 00:44:38
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吳曉軍。(中評社 李子寧攝)
青海省副省長劉濤。(中評社 李子寧攝)
  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李子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4日上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圍繞“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走好青海高質量發展之路”作介紹,並答記者問。以下是發布會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壽小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23場,今天非常高興邀請到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走好青海高質量發展之路”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林虎先生,副省長劉濤先生,副省長楊志文先生。下面,首先請吳曉軍先生作介紹。
  
  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各位媒體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面對面,介紹青海高質量發展情況。首先,向媒體朋友們和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青海工作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青海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是一個資源富省,也是戰略要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踏上青海高原進行視察,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明確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顯得更加重要”。特別勉勵我們做“中華水塔”守護人,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擘畫的藍圖奮力前行,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新青海建設邁出了新步伐,開創了新局面。

  我們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青海是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重要啟動區,這裡每年有600-900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向下游輸送。我們堅決扛起“中華水塔”守護人的重大責任,扎實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我國首批設園、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加快推進,青海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省份。如今,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大家非常關心的藏羚羊由上世紀不足2萬只,到現在已恢復到7萬多只,高原旗艦動物雪豹監測數量現在已超過1200多只,青海湖各種鳥類超過60多萬只,青海湖裸鯉,也就是湟魚,由2002年保護初期的2500多噸恢復到現在的12萬多噸。這個時候如果大家到青海湖去,能夠看到成千上萬的裸鯉正在洄游,呈現出“一河清水半河魚”的壯麗景觀。

  我們聚力構建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動力活力持續增強。青海資源富集,鉀鹽、鎂鹽、鋰鹽儲量占全國80%以上,水能資源蘊藏量居全國第五位。太陽能每年總輻射量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第四大風場,被譽為全球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把青海的高原資源能源特色和優勢轉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聚力打造產業“四地”,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實現了新突破、新跨越。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5.9%,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9%,外貿“新三樣”中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出口量分別增長2倍、3.6倍。如今,青海轉型發展導向更加鮮明,高質量發展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廣。

  我們聚力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薈萃,全省現有5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達到49.74%,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區域自治面積最大的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始終保持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項目得以有效落實,全省農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所有的市州和93%的縣都建成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各民族群眾守望相助、和睦共處,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新征程上,我們將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們也歡迎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多到青海走一走、看一看,宣傳大美青海。我先介紹這些。謝謝!

  壽小麗:謝謝吳曉軍省長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新華社記者:我們知道,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生態地位非常地重要。想請問能否介紹一下青海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近些年來的工作?謝謝。

  吳曉軍: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謝謝您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正如您剛才所說,青海生態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在發展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用心用情用力保護這裡的一草一木,促進生態持續向好。在工作之中,我們突出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制度性創新。扎實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率先建立了自然保護地制度標準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實現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體系,祁連山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一體,首創“村兩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國家公園形成了高原獨有的“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出堅實步伐。

  第二,突出系統性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突出體現為“一增、雙減、三優”。所謂“一增”就是“綠色家底”不斷豐厚,草原植被蓋度達到58.12%。“雙減”就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三優”就是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持續優良,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始終保持在96%以上,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在II類及以上,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三是突出科學性轉化。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我們的“光伏羊”,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我們在沙漠戈壁灘上鋪上光伏板,水分蒸發量減少30%,風速降低50%,原來的不毛之地現在長出了綠草,牛羊又回來了,當地牧民親切稱之為“光伏羊”,把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發展以及農牧民增收有機結合在一起。

  四是突出了普惠性共享。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我們創造性地設立了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全省14.6萬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態飯,當上了管護員,特別是許多管護員因為離自然最近,拿起了相機,扛上了“大炮筒”,拍攝了許多作品,成了攝影家,很多作品在國際和國內一些大賽上獲得大獎。他們拍攝的是動物,展示的是生態,體現的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

  “中華水塔”、三江之源屬於青海,更屬於全國人民,也是世界的。我們將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讓綠水青山始終成為青海最大優勢、最大驕傲。謝謝。

  南方都市報N視頻記者:我們知道,茶卡鹽湖作為西北大環線上的網紅景區,有中國“天空之境”的美譽,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如今各地文旅也在放大招、搶客流。請問,青海如何挖掘更多生態旅遊資源,讓高海拔也有高人氣?謝謝。

  吳曉軍:謝謝您對青海生態旅遊的關心,這個問題請我們副省長劉濤同志回答。

  青海省副省長劉濤:感謝記者的提問。應該說,青海生態旅遊雖然剛剛起步,但我認為勢頭正勁。借用一句話:風景這邊獨好。這幾年,青海旅遊在全國影響力很大。尤其是今年五一後,青海旅遊逐漸進入高峰期,青海的旅遊好比北京的天氣一樣越來越熱,從五一假期開始到十一假期期間,是整個生態旅遊的高峰期。我們歡迎在座的各位記者去看一看,現場感受一下青海生態旅遊發展的熱度。

  青海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大家知道,有“高原藍寶石”之稱的青海湖,有“天空之境”美譽的茶卡鹽湖,茶卡鹽湖非常美麗,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也有令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公路315國道,每天很多遊客都在那裡拍照,我下鄉的時候去看了一下,風景確實很美,值得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青海是舉步換景,這一點都不假。無論是高山、雪山、草原、還是牛羊成群的美景,大家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青海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為生態旅遊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也是上天賜予青海的一筆巨大財富。青海被譽為“萬山之宗”,有昆侖山、祁連山,那裡孕育了很多神話,像昆侖傳說、西王母神話等。青海被稱為“萬水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青海。剛才吳省長講了,每年900億立方米源頭活水流向下游,從這裡奔騰而出流向祖國的廣袤大地。青海“萬山之宗”“萬水之源”名不虛傳。青海有5000多個湖泊,算是“千湖之省”之一,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這是青海生態旅遊最好的基礎條件。呵護好青海的“生靈草木”是我們的驕傲,守護好“山宗水源”是我們的責任,發揮好“生態優勢”是我們的追求。

  我們將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厚植綠色本底,提高大美青海的“顔值”,始終把保護好青海的綠水青山放在首位,全力推進美麗青海建設,不斷鑄牢生態安全屏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夯實基礎。生態旅遊不僅僅是我們的目標,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是我們更高的追求。

  未來的青海,將會培育一批世界級生態旅遊資源品牌,大家心馳神往的三江源溯源之旅、青藏高原雪山探秘之旅、國家公園生態體驗之旅,都將成為大家可即可近的現實之旅。

  我們將依托高質量生態旅遊資源,彰顯生態價值,提升大美青海氣質。發揮青海藍天淨土碧水優勢,樹立生態旅遊淨地形象。辦好青洽會、環湖賽等重大節會賽事,提高青海生態旅遊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我們要建立健全旅遊服務體系,為大家提供一個安心、放心、舒心的青海之旅。

  朋友們,再次誠邀大家到青海多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碧波蕩漾的青海湖,看一看壯美多彩的三江源。也希望大家在青海留一留、住一住,多感受絢麗多姿的民族風,多品嘗一些豐富多樣的特色美食。

  我相信,大美青海必將成為你夢中的詩和遠方。在這裡,你可以傾聽到更多更美的動人故事。謝謝大家!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剛剛省長也提到了,咱們青海正在聚力打造產業“四地”,我們知道青海有高原特有的資源禀賦,想請您詳細介紹一下產業“四地”的具體情況?謝謝。

  吳曉軍: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產業“四地”是我們立足青海資源禀賦和區域特徵,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而確定的戰略路徑。這些年來,我們聚焦聚力“四地”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方面,我們堅持有序開發、綠色發展,制定了一攬子規劃、方案和政策舉措,攻克了許多世界級技術難題,制定了鹽湖領域1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逐步形成了鉀、鈉、鎂、鋰、氯這五大產業集群,去年鹽湖產業產值達到580多億元,鉀肥產量占全國的77%,為端牢中國飯碗、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發展作出了青海貢獻。
  
  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方面,我們始終堅持規劃、政策、基地、項目、企業“五位一體”推進。去年,我省清潔能源裝機突破了5100萬千瓦,占總裝機的93%,新能源裝機突破了3800萬千瓦,占總裝機的69%,占比均居全國首位。我們建成了全國首條綠電大通道,向全國15個省區市源源不斷輸送綠電,青海綠電點亮了北京大興機場、杭州亞運會比賽場館,正在規劃第二條、第三條綠電大通道。同時,我們還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在西寧南川工業園有一條“光伏街”,這裡聚集了10多戶光伏能源製造業頭部企業,形成了產業集群。

  在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方面,青海旅遊資源豐富多元而獨特,我們著力打造以西寧為中心、以青海湖生態旅遊圈為環、東南西北多帶的“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碧波蕩漾青海湖、“天空之境”茶卡鹽湖、多彩翡翠湖、祁連山下好牧場、門源花海等都享譽國內外,大美青海、山宗水源的品牌越來越響。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我們充分發揮青藏高原“超淨區”地理生態優勢,堅持提質、穩量、補鏈、擴輸,青海現有1.5億多畝有機監測草原,800多萬頭牛羊已實現原產地溯源,鮭鱒魚產量占全國的40%,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如今,青海的牛羊肉、有機枸杞、藜麥等農畜產品都以絕佳的品質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青睞。

  新征程上,我們將錨定產業“四地”建設目標不動搖,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走出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對此,我們充滿信心,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是跟經濟有關係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請問青海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謝謝。

  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林虎:我來回答這位記者的提問。大家知道,青海地處祖國西部,受自然、地理、歷史、交通、信息以及人口等因素影響,民營經濟發展與內地沿海地區相比,在經濟總量和規模上都不算大。但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多年來,青海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高質量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以來,民營經濟經營主體年均增長6.7%,目前達到53.8萬戶。我們立足青海資源禀賦和區位特點,一方面,打造形成了生態環保、鹽湖化工、清潔能源、農畜產品、文化旅遊等特色產業;另一方面,培育發展了拉面、青綉、牦牛、藏羊、枸杞、青稞等地方特色產品和品牌,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40%的經濟總量和80%的城鎮勞動就業,已成為推動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實踐中,正如剛才吳曉軍省長給大家介紹的,我們在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同時,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綠色低碳循環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子。一是在政策保障上,出台多項涉及優化營商環境、壯大民營經濟、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舉措和辦法。二是在優化環境上,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高效辦成一件事,集中攻堅營商環境核心指標,審批事項削減了70%,辦事環節壓減了60%。三是在提升效能上,開展“助企暖企春風行動”,“一對一”幫扶企業1.3萬家,打造了移動端“青鬆辦”APP,以前企業需要跑幾次、跑上百公里辦成的事,現在拿出手機就可以即時辦理。四是在金融服務上,建立了“青海省小微企業信用融資服務平台”,定制推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拉面貸”“蟲草貸”“枸杞貸”等信貸模式,自平台建立以來,已累計為1.24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147億元,幫助企業節省融資成本近4000萬元。

  各位記者朋友,青海雖然海拔高,但我們幹事創業的激情更高;青海雖然在那遙遠的地方,但也與世界相連相通。我們熱忱歡迎國內外各類投資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家朋友到青海考察投資置業,我們將努力營造更優更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謝謝。

  總台央廣記者:剛剛提到青海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獨特,是上天賜予青海的一份寶貴財富,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多樣化特色產業。能否介紹一下青海這些年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成效以及下一步的打算?謝謝。

  吳曉軍: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我們副省長楊志文同志來回答。

  青海省副省長楊志文:謝謝央廣記者的提問,也謝謝您對青海特色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工作的關注支持。這些年,青海立足資源禀賦,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產業,帶動了全省近54萬各族群眾脫貧增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我們也仔細地盤點了一下增收致富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農牧業助力穩定增收。我們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魚、青稞、柴達木枸杞等特色產業,近3年累計向外輸出農畜產品價值300多億元。僅去年的枸杞采摘勞務總收入就達到了5.89億元,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助力群眾增收明顯。

  第二方面,依托鹽湖和清潔能源產業促進增收。得益於這些年鹽湖產業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我們有28.3萬脫貧群眾通過就業務工、土地流轉、參與管理等多種形式有了穩定收益。我們探索開展“光伏+農牧業”新模式,正如吳曉軍省長剛才介紹的,我們在光伏板上發電、光伏板下種植放牧,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第三方面,融入生態產業實現增收。我們依托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發展森林康養、林下經濟、鄉村旅遊、草原牧游等創收新業態,體驗綠色生態之美的人越來越多,群眾在家門口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旅遊飯”。

  第四方面,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帶動增收。通過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廣,我們有近20萬各族群眾在國內外337個城市,開辦青海拉面店近3萬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我們的青綉產業煥發生機活力,30多萬綉工、綉娘憑借著指尖上的“針”功夫,“綉”出了幸福新生活。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把優惠政策兌現好。財政獎補、稅費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向特色產業傾斜,60%以上的東西部協作資金用於特色產業發展,推動這些政策紅利快享直達,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組合拳”作用。其次,把增收渠道拓展好。每年吸收20萬人以上的脫貧群眾圍繞特色產業開展務工;支持他們發展符合實際的特色產業;完善推行龍頭企業帶動的合作經濟模式,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穩定增收。另外,把勞務品牌打造好。用好獨具青海特色的各類金融產品,推動青海拉面、青海蟲草、青綉、柴達木枸杞采摘等產業和勞務品牌提檔升級,新培育一批高原生態、清潔能源、現代服務產業等領域的勞務品牌,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知曉率,借助品牌效應更好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青海廣播電視台記者:我們瞭解到,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浙江、江蘇6省市、有關國家部委、中央企業均和青海結成了對口幫扶協作關係,我想請領導介紹一下,我們的援青幹部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謝謝。

  王林虎:首先,非常感謝記者朋友關心關注對口援青工作。應當說,這些年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離不開援青省市單位和援青幹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自2010年黨中央作出對口支援戰略部署以來,先後有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浙江、江蘇六個省市以及部分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央企業的五批次、3800餘名援青幹部和技術人才參與到援青工作中。十餘年來,廣大援青幹部視青海為故鄉,視當地群眾為親人,立足地方所需、援方所能,一批接著一批,接續用力,累計實施各類援助項目超過3000個,幫助廣大農牧民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提升了教學質量,配置了醫療資源,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經濟收入。應該說,對口援青工作為青海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共同富裕,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工作中,廣大援青幹部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擔當情懷,用滿腔熱忱書寫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援青故事。他們中有人授人以漁,為玉樹留下一支帶不走醫療隊的“首都名醫”;有懸壺高原,累計完成2000多例眼科手術的“江蘇曼巴”;有夫妻共同參與援青,讓千餘名牧民子弟走出大山的“浙江名師”;有從海河之濱到黃河岸邊,打造最美德吉村的“天津達人”;有堅守匠心、架橋築路,方便牧民群眾出行的“沂蒙巾幗”;還有在海拔4200米的果洛瑪沁草原發起創立青少年管弦樂團,和以當地阿尼瑪卿雪山命名的民樂演奏樂團,幫助許多草原牧民孩子圓了音樂夢的“上海姑娘”。應當說,援青幹部已成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推動當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高原各族兒女切身感受到了黨的援青政策帶來的實惠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借這個機會,我也代表青海各族人民群眾感恩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青海的親切關懷,感謝各援青省市單位的傾力相助和廣大援青幹部的無私奉獻。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年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快速發展。在發展綠色算力產業方面,青海有哪些獨特優勢?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謝謝。

  吳曉軍: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感謝您對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關心關注。當前,全省上下正在全力推進綠色算力產業發展,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我們有“天時”。大家都知道,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的關鍵是算力、支撐是能源、未來是清潔能源,而青海最大的優勢就是豐沛的清潔能源,電價長期保持在全國最低水平。我們搶抓國家“東數西算”這個有利時機,著力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努力培育新發展動能,開辟發展新賽道。

  第二,我們有“地利”。青海氣候乾燥、冷涼、潔淨,常年乾燥度2.38,平均氣溫3.4攝氏度,數據中心可以實現全年314天自然冷卻,制冷用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0%。據測算,在青海投資算力,投資成本大概要少20%,運營成本降低30%,投資回報年限縮短2年,可以說青海是發展綠色算力產業的“天然良港”。

  第三,我們有“人和”。我們打造綠色算力產業基地,得到了國家各部委、援青省市和許多頭部企業的大力支持,現在一大批企業和數據匯聚在青海。前段時間,我們分別在北京、深圳、南京召開了產業推介會,簽約和落地了一大批項目。最近,我們又出台了綠色算力地方標準,也出台了一攬子支持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政策。同時,我們推動綠算和綠電協同發展,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

  借這個機會,我誠摯邀請各界朋友走進青海,和我們一起推動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展。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剛剛吳省長提到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請問青海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是怎樣做的?又有哪些特點?謝謝。

  楊志文:謝謝記者朋友對青海民族工作的關心關注。剛才吳曉軍省長在介紹情況的時候已經講了一些內容,在這裡,我想重點向大家介紹一下青海民族工作的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更聚人心了。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主線牢牢抓在手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馬背上的宣講團”等形式,用帶有“泥土氣”“糌粑香”的方式,把黨的惠民政策和群眾關心的問題講清楚,把黨聲化為民心。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保障民族團結,青海六個自治州全部出台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四級黨委書記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抓示範單位動態管理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細化到各地各行各業,浸潤到基層群眾心中,把各族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第二個特點,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更緊密了。我們創新打造了388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石榴籽家園”,各民族群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繪就了和諧相融的美好畫卷。去年“12.18”積石山地震發生以後,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共克時艱,我們許多同胞自發遠道而來,為受災群眾免費做飯,當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災群眾面前時,很多人熱淚盈眶,在危急時刻展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

  第三個特點,各民族群眾融入現代化建設更踴躍了。我們搶抓時代機遇,依托民族地區的資源禀賦,找准發展路子,做好產業文章,不斷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我們六個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比2012年翻了一番,全力辦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實事,確保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掉隊。如,海北州果洛藏貢麻村的各族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視察時的殷殷囑托,用民族團結的力量解開了致富的密碼,有機畜牧、特色旅遊等產業實實在在地增加了群眾收入,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已成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為載體,守正創新,綿綿用力,穩步推動民族地區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謝謝。

  壽小麗:繼續提問,最後兩個問題。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我們注意到,當前青海正在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剛才吳省長也提到了,我的問題是,這對當地的生態和居民生活有哪些具體的變化和影響?謝謝。

  劉濤:感謝您的提問,國家公園建設應該說是全社會都關注關心的一個話題。青海的國家公園建設,在全國起步較早,2015年開始進行試點,剛剛吳省長已經講到了。青海是全國唯一一個三個國家公園同時在建的省份,整體工作進展很順利。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大家心中向往的地方,總面積達19.07萬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公園,從全球來講,也是陸地面積比較大的一個國家公園。青海有三個國家公園,一個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經正式設立,現在正進入高質量建設新階段;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做好設園準備,試點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在全面創建中。

  總的講,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是青海的一項重大舉措,彰顯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守護“中華水塔”、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自覺與擔當。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保護強度和保護等級最高的類型。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美青海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生活在這裡的野生動物更加“舒服”,我們可以看到四只雪豹同框的景象。在前年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期間,一位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一張照片,大家可以在網上查到,就是四只雪豹同框的照片,這種畫面很難看到,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到青海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看到閑庭信步的豹貓、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等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在青海全面展現。比如,岩羊是一種非常膽小的動物,現在岩羊在山上吃草的時候也不太躲人了,你走你的路,我吃我的草,非常悠閑自在地在那兒生活。這些美好和諧的景象,是青海加強生態保護最好的回報,也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例證。

  展望未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生態修復工程,讓青海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讓青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步伐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有力。

  剛剛記者問到對當地居民有什麼影響?總的講是積極的、向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在青海逐步形成。比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我們是“一戶一崗”,培養生態管護員1.72萬名,牧民群眾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實現了增收。我在下鄉調研時,見到一位牧民,他手臂上戴著管護員袖章,自豪地跟我說,這是有國家編號的,我是為國家工作的人員。那一刻我感覺到了他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我也深切感到,青海的廣大牧民群眾已經從生態的“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的“保護者”,已經從生態的“消費者”轉變為生態的“生產者”。

  當然,關於野生動物逐漸增多後,產生的人畜矛盾衝突問題、野生動物和家畜爭食草場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我講兩句話:第一句話,在青海,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看到藏羚羊、野牦牛、普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不斷增多,是發自內心感到高興和喜悅。應該講,青海的牧民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很大讓步,值得我們尊重和讚揚。另外也要講一句話,我們將持續通過生態修復,科學合理的控制草原載畜量,讓放牧更加可持續,通過政府補償、保險賠付等方式,盡最大可能讓牧民群眾得到更多的補償。

  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可以找到人與自然的最佳平衡點,人與自然一定能夠和諧共處。青海足夠大,容得下萬千生靈。謝謝。

  壽小麗:最後一個問題。

  香港中評社記者:我們瞭解到,青海正在打造冷湖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我的問題是,冷湖具有哪些優勢成為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現在基地建設到什麼程度?另外,基地建成後,我們可以有什麼期待?謝謝。

  吳曉軍: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裡,有一個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就是青海海西州茫崖市的冷湖鎮,這裡有一座山叫賽什騰山,海拔4200多米。據科學家觀測,這個地方常年冷涼乾燥潔淨,沒有光源污染,優質晴夜比例達70%,每年可用於天文觀測的天數超過300天,是目前為止東半球天文觀測的最佳選址。大家知道,我們以往天文觀測的最佳選址都在西半球,而冷湖小鎮建成之後,填補了空白,在全球範圍內構成了完整時域、空域的天文觀測網絡。

  目前,冷湖觀測基地已入駐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1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集聚了一批科技團隊、科學大裝置。截至目前,已引進各類天文望遠鏡43台。其中,大家熟悉的墨子巡天望遠鏡等4座望遠鏡已正式投入科學觀測,新發現主帶小行星200餘顆,近地小行星4顆,收穫了一批突破性科學成果。目前,還有一批大口徑天文望遠鏡正在引進和落地建設中。

  說到期待,我們相信,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必將成為國際天文觀測的一個重要基地,也將成為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科技平台,還將成為天文愛好者和旅行打卡的必去地。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世界眼光、開放合作、面向未來,建好天文小鎮,講好科普故事,創新產業業態,促進天文觀測、生態旅遊、綠色算力有機融合,把冷湖小鎮打造成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和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在這裡,我想請新聞界的朋友和全國各地的朋友,走進冷湖,一起來觀察體驗夜空中最亮最美的星。謝謝!

  壽小麗:謝謝吳曉軍省長,謝謝各位發布人,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裡。
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林虎。(中評社 李子寧攝)
青海省副省長楊志文。(中評社 李子寧攝)
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