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月刊:兩岸融合發展挑戰與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24-02-15 00:02:10  


 
  從這些基本事實我們可以看到,台胞的社會融入問題,不僅是一個文化與社會問題,它也深深地嵌入在地方經濟發展進程以及當地的生產網絡當中。所以,當台資企業不再是大陸地方經濟結構與生產網絡的主要角色時,以“產業基礎”帶來的社會融合也將受到嚴重挑戰。

  (二)平衡發展邏輯與安全邏輯的挑戰

  在推進兩岸合作時,我們需要面臨的第二個重要挑戰是,如何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平衡好發展的邏輯與安全的邏輯。發展的邏輯,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績效至上,就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潤。如果從發展的邏輯出發,大陸的生產體系可以為台資企業提供豐富的機遇;大陸的組織機構也能夠為台灣人才提供多樣的空間。然而,在兩岸合作中,顯而易見的是,除了發展邏輯以外,安全邏輯同樣重要,甚至往往比發展邏輯更為重要。然而問題在於,安全邏輯會加強各個部門與各個層級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行政避責”現象,使各類公共部門的管理人員為了規避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各類風險採取保守的舉措,甚至出現“懶政”、“不作為”的現象。這一由政治因素導致的行政困境或將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或其他國有部門在經濟領域各類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在我們以往的調查過程中,很多台資企業都會反映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問題,常常指出他們很難被國有部門甚至某些大型民營企業接納的現象。誠如上文所述,這個經濟現象背後實質上還是政治問題。因此,在落實與推進《意見》的過程中,在各級各部門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好不同邏輯帶來的激烈衝突,將是考驗地方與基層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又一個重要挑戰。

  (三)兩岸社會認知意識形態化的挑戰

  在推進兩岸合作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的第三個挑戰是,如何防止將兩岸社會認知中的差異,尤其是將兩岸青年認知之間的差異,被錯誤地建構成為意識形態的差異。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拜登政府在世界範圍內有意識地將中美關係簡單地界定為意識形態的競爭;從島內政治的角度來看,選舉與黨爭也讓意識形態成為國、民兩黨操縱選舉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從國際輿論環境與島內政治環境來看,我們在糾正兩岸社會與青年認知方面的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知方面的工作更加精細、更加準確。例如,我們需要更加深刻地認識青年問題,更加清晰地發現青年內部的差異。自“太陽花運動”以來,兩岸學界越來越重視對青年群體的研究。⑤這些研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在於,青年群體背後反映的未必是基於認知的“代際政治”,也可能是基於利益的“階級政治”與“部門政治”。所以,如何針對不同群體的青年人,讓他們在兩岸發展過程中發現機遇並真正獲益,從相對剝奪感轉化成為相對獲得感,是調整青年認知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