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毅夫:疫情或促使中國經濟總量提前超美

http://www.CRNTT.com   2021-02-13 00:03:33  


 

  林毅夫指出,中國的起點雖然低,但只要中國繼續維持目前的發展態勢,做好自己的事,挖掘自己的潛力,深入貫徹“雙循環”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利用國內的循環,另一方面利用國際的循環。在此狀況下,到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也就是2049年的時候,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人均GDP會達到美國的一半。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所以中國的總體經濟規模就是美國的兩倍。

  林毅夫表示,中國內部是有差距的,沿海省份和地區的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人口將近四億。到2049年的時候,他們的人均GDP可以跟美國同一個水平。根據他的測算,美國到2049年的時候,按照2019年的匯率來計算,人均GDP可能達到九萬美元。中國這四億人口的人均GDP也同樣可以達到九萬美元。這意味著東部沿海的產業和技術跟美國處於同一水平,美國利用科技優勢“卡脖子”的問題將會解決。但同時,中國中西部的十億人口,他們的人均GDP大概為三萬美元,跟美國、跟中國東部地區還有差距,差距就代表潛力,可以更快速地發展。相信屆時中國不僅經濟規模比美國大兩倍,而且經濟發展速度也會比美國快得多。那時,世界經濟就會從“百年不遇之大變局”,重新恢復到一個比較穩定的國際政治跟經濟結構。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大的市場,而且每年經濟增長的速度會最快。

  林毅夫提到,相信屆時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地位在國際上會被接受,這對對全世界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因為在1900年,全世界被幾個工業化國家掠奪,紛紛成為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二戰後,殖民地國家紛紛取得政治上的獨立,開始追求現代化。在追求現代化的時候,普遍有一種“西天取經”的心態。但實際上,二戰後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基本上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按照發達國家的理論模式成功發展經濟;少數幾個成功的發展中經濟體,採用的發展政策,跟當時主流理論以及發達國家基本上是不同的。

  林毅夫舉例道,從發展政策來看,五六十年代主流強調進口替代,但是幾個發展得好的東亞經濟體都是出口導向;從政治上來看,主流強調憲政民主,但是發展快速的東亞經濟體基本上都有一個權威有為的政府,包括香港在港英政府時期,一切政策都是由倫敦決定,所以也算有一個威權式的政府。八十年代,當時的主流理論是以華盛頓共識為依托的“休克療法”,但是按照這種模式發展的國家,經濟都崩潰了;反之,發展得比較好的中國、越南、柬埔寨,採取的是漸進的雙軌改革。

  林毅夫總結道,當中國變成全世界最大、最有影響的經濟體,就會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個新的、可參考的發展模式,讓自己國家也能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追趕上發達國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