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新時代的改革“闖關” | |
http://www.CRNTT.com 2015-10-23 07:30:44 |
改革的方向 文章提出,無論是民眾,還是決策者,大家都認為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但改革的方向是什麼呢?關於這一點,決策者實際上已經點明,在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這麼一句話: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實際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一直都存在兩種模式,一是有效的小政府加有效的大市場,一是有效的大政府加小市場,前者的代表是英美,後者的代表是過去的中國和蘇聯。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有效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雖然在效率上相輔相成,但在規模上卻很難做到相得益彰。這也就是說,出現有效的大政府加有效的大市場應該是小概率事件。 那麼具體來說,中國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什麼呢?應該是有效的小政府加有效的大市場模式,這不但為歷史所證明,例如英美先後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也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所證明。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大政府小市場國家,買糧需要糧票,買布需要布票,外出需要介紹信,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農民連如何種田、種什麼作物都需要聽命令行事。由於管得太多、統得太死,當時的中國經濟缺乏活力,民眾的生活水平低下。 改革開放後,政府逐漸放權讓利,放鬆了對市場的控制,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結果糧食豐收,城市出現了私營企業,這促進了經濟增長,也促進了就業。政府的退出激發了市場活力,中國的經濟增長開始進入快車道,人民生活水平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幅上升,成就舉世矚目。 值得欣喜的是,決策者也認識到,進一步發揮市場的作用,激發市場的活力,將是中國改革的方向,這一點也寫入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新時代的改革“闖關” 文章指出,既然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下一步就是怎麼做的問題。目前的中國經濟已走到了一個“關口”,“闖關”是不可避免的,就像1980年代的價格“闖關”那樣。 “闖關”有經濟和政治風險,但卻無法回避。要“闖關”成功,中國政府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頂層設計,到底要改什麼,怎麼改,要明確下來,公示社會,尋求共識,盡量降低社會成本,二是要有破釜沉舟的政治勇氣,要勇於擔當。就像上文所述,很多改革的政策對短期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有負面影響,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這些困難就逃避改革。相反,我們應該尋求以最優路徑去實現目標,同時在核心問題上應堅持原則。 不過,現在“闖關”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實力在最近兩年被大幅削弱,這得益於黨中央的反腐。在歷史上,很多改革方案都非常好,但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巨大困難,最終功敗垂成,這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由於改革必然會損害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能否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克服這種阻力就成為了決定改革成敗的重要原因。十八大以後,黨中央推行了長時間大力度的反腐鬥爭,大量腐敗官員的落馬不但遏制了腐敗的蔓延,還削弱了相關利益集團的實力。這種情況無疑是非常有利於改革的。 進一步說,中國目前處於一個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國要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建立一個適合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國家。 根據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和其他人的統計,在工業革命前,中國的人均GDP與全球平均水平差別並不大,但在此之後,全球平均水平一路上揚,中國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以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終於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由於2010年後中國的GDP增速仍是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因此中國的人均GDP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先於全球平均水平。 多年來,中國政府占據了很多本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經濟學家吳敬璉將這種局面稱為“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中國的改革“闖關”就是要管住這只“閑不住的腳”,將權力關入透明的制度之籠,建立一個有限有效的政府。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像二戰後的韓國那樣,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從宏觀大歷史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改革“闖關”來為民眾福利的增長塑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實現中國經濟前所未有的發展,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對歷史的交代。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