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未來經濟增長的挑戰在於人力資本積累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09:46:19  


  中評社北京1月4日訊/當前,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要素結構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中國傳統國家盈利模式受到嚴重衝擊,內生增長動力和比較優勢面臨拐點已是不爭事實。如何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我們需要提升人力資本貢獻率來重塑增長動力。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國際經驗也表明,所有的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特定發展階段或多或少地得益於 “人口紅利”。1970年到1995年間,東亞諸國超常規高增長中,由勞動年齡人口高比重所做出的GDP貢獻比例高達1/3至1/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也大致歸於富有生產性的人口結構優勢。據世行估計,人口紅利的結構性優勢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30%以上。

  然而,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長期以來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人口紅利開始衰減。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這也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形成的增長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放緩,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減少,中國GDP潛在增長率將出現趨勢性下降,這是新常態下最重要的要素結構變化。

  文章分析,這種結構性變化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總體勞動力人口的下降。201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2‰,勞動人口降244萬,這是繼2011年中國勞動人口比重十年來首次下降後的連續三年下降,勞動年齡人口進入負增長的歷史拐點,勞動力供給格局開始發生轉變。其次是劉易斯拐點的加快到來,農村還能再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數量已經不多了。再次是中國老齡化程度,中國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老齡率為8.9%,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老年撫養比從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動社會總撫養比從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預計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紅利衰竭和劉易斯拐點到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會放緩。未來中國的城鎮化將由加速階段轉變為減速階段,有預測表明,未來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保持在0.8~1個百分點左右,很難再現“九五”、“十五”期間每年1.35~1.45個百分點的增幅。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在於人力資本的積累。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 《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14》提供的數據,GDP與人力資本總量的比率基本呈上升趨勢,表明人力資本的平均生產效率在逐漸提高。特別是隨著中國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經濟重心將實現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製造業到高科技先進製造業的轉換,整個社會對從事單純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者的需求量相對減少,而對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知識資本的要求大大增強。用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來抵消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經濟增速的下滑,並提高國民財富和經濟增長質量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