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天昊:中國跟俄羅斯做朋友劃不來

http://www.CRNTT.com   2014-12-04 10:20:13  


 
產業互補是中美最大的合作基礎

  無論國家還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獨特的時勢。

  中國崛起的本質,亦在於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契機,通過改革開放,重新融入世界體系。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既是中國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歷程,亦是參與全球產業鏈獲得的回報的過程。

  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與歐美市場的互補,獲益巨大。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下端。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則處於產業鏈的上端,中國與互取長短,形成了基於現實的國際分工。

  在上游產業,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是,中國成為全球世界工廠,亦可以製造業優勢,挾制全球發達國家。中國廉價的製造業商品,對於發達國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幾乎滲透到各個角落。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發表文章《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描述一個美國家庭抵制“中國製造”近一年後終於發現,“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

  同樣,缺少美日歐的中國,中國很多東西亦玩不轉。中國最先進的航天工業,已經落後於世界先進十年以上,剛上馬幾年的大飛機項目,在中國國內則是幾乎是白手起家,舉步艱難,核心技術控制美國、法國,以色列等發達國家手中。而在新興的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核心技術亦在美、德、日等國。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甚至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於日韓,三星加索尼,幾乎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無法翻越的大山。扼中國顯示器之命脈。中國的電視機,電腦顯示,非通過日韓和台灣企業不可。

  如此,則中國與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之間雖有競爭,但是,基於互相之間的產業落差,更多的是互補。

  事實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出口的三大市場,依次是歐盟,美國,日本,若以國家論,則美國是中國第一出口國,以進口論,此前的三十年間,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國,直到前年才被日本取代。綜合而言,由於彼此產業互補,美國是中國最大,亦是最理性的貿易夥伴。

  2013年,中美貿易額為5624.5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出口1220.2億美元,美國自中國進口4404.3億美元,中國順差達到驚人的3184.2億美元。在此可以看出,中國從中美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美國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幫助和帶動作用。

  鑒於中國在一段時期內,尚且無法改變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未來20年內,中國與美國,仍然是可靠的朋友,而非對手,中國崛起,仍然需要借助美國的力量。若中美彼此將對方視為威脅,實為短視。

  而中國縱使未來成為世界第一,仍存在結構上的缺陷,中國在未完成產業升級,向全國高端產業進發之前,中美仍是全球最具互補性的國家。美國仍將是中國無法替代的最佳經濟盟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