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進的是大學 不是娛樂圈

http://www.CRNTT.com   2014-12-02 12:03:58  


第五季中國校花大賽落幕照。(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繼“人大女神”爆紅之後,又出現了“山東高校女神學姐拍唯美照”、“學姐學長在電子科大等你”、“女神在武大等你”、“上清華變白富美”等網絡熱門話題。一些高校看到這種“活”廣告帶來的影響力,在高招宣傳中採取了更直截了當的方式:將網絡評出的本校校花“拽”到校門口,舉著“某地最美校花”的牌子拍宣傳照,養眼的圖片和傳奇的經歷做足了噱頭……

  以下是中國青年報今天登載的胡波評論《我進的是大學 不是娛樂圈》:
 
  繼“人大女神”爆紅之後,又出現了“山東高校女神學姐拍唯美照”、“學姐學長在電子科大等你”、“女神在武大等你”、“上清華變白富美”等網絡熱門話題。一些高校看到這種“活”廣告帶來的影響力,在高招宣傳中採取了更直截了當的方式:將網絡評出的本校校花“拽”到校門口,舉著“某地最美校花”的牌子拍宣傳照,養眼的圖片和傳奇的經歷做足了噱頭。(《中國青年報》11月29日)

  大學並非與世隔絕的“象牙塔”,社會上刮什麼風,大學裡就可能起什麼浪。與過去採用招生手册、電視、報紙等宣傳方式相比,當下的高校也與時俱進,越來越熱衷於借助互聯網來進行自我推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大學“校花”等娛樂“噱頭”當然並非毫無價值,但過度依賴這些內容吸引眼球無疑會衝淡更重要的內容,如校園文化、教學質量、學術科研能力等。有人認為,“95後開始進入大學,學校的招生宣傳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問題是,“95後”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男神”、“女神”這樣浮於表面的眼球刺激嗎?北京語言大學的一些學生就道出了他們的顧慮:“我希望不是每天打開朋友圈,看到的都是所謂的男神女神,所謂的最美最帥副主席,我進的是大學,不是娛樂圈。”

  2012年,耶魯大學發布了一部長約16分鐘的宣傳片——《我為什麼選擇耶魯》,第一次以音樂劇的形式介紹了宿舍、餐廳、圖書館、社團、學術和專業等,全部演員都是耶魯在校生或工作人員,以勁歌熱舞告訴世人耶魯並非呆板嚴肅,而是一個學術頂尖且充滿活力的大學,這個宣傳片在Youtube上第一周的點擊量就達19萬之多。同年,北京大學宣傳片也在國內視頻網站上爆紅,有意境、有歷史。可見,網民們樂於追捧的不僅僅是能刺激眼球的大學校花。

  大學不應該在網絡的喧囂中主動媚俗,而應有自知之明,承擔起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希望大學能出現更多值得讓人回味和向往的形象片,但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的境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