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看歷史: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10:41:06  


 
  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國務院便給駐蘇大使館發去一份電報,要艾倫柯克大使立即約見蘇聯外交部長維辛斯基,正式向他通報北朝鮮發動進攻的消息,並要求蘇聯施加影響讓北朝鮮撤回入侵部隊。然而,下午6時48分美國駐蘇大使館參贊沃爾沃思巴伯回電說,蘇聯外交部高級官員一個都找不到,據報,重要人物都不在城裡。 給人的印象是蘇聯採取回避態度。6月29日中央情報局局長希倫柯特報告:尚無跡象表明蘇聯打算支援北朝鮮,遠東蘇軍也沒有什麼動靜。 6月30日美國收到蘇聯的複照,複照說蘇聯認為朝鮮發生的事件是朝鮮內部事務的一部分,並宣稱它反對外國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這種明顯的置身事外的態度顯然使正在決策的美國政府如釋重負。國務卿艾奇遜的看法是,這個照會表明蘇聯將不會干預戰爭。 於是,蘇聯的這種態度無疑為美國地面部隊的參戰敞開了大門。

  蘇聯對待聯合國的態度是朝鮮戰爭研究中的疑團之一,也是美國分析蘇聯對戰爭態度的依據。

  很多研究者都認為,蘇聯代表在1950年1月退出聯合國安理會是犯了一個外交上的錯誤,以致使蘇聯無法在聯合國發揮作用,阻撓美國在朝鮮問題上的所作所為。在戰後的聯合國安理會上,蘇聯代表經常使用否決權,甚至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蘇聯仍在安理會中,就很容易利用否決權來阻止美國在朝鮮採取的行動。此外,如果許多東歐國家不隨著蘇聯退出聯合國組織,在戰爭初期美國也絕不可能在聯合國如此隨意行動。當然,如果說蘇聯在半年前就預見到朝鮮戰爭爆發,從而採取表面上的回避態度,那是言過其實了。但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對於重返聯合國的冷淡態度就頗值得研究者注意了。當然,在重大問題上蘇聯如此反應遲緩,在當時也特別受到美國決策者的注意。

  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在1950年8月1日蘇聯代表馬立克重返聯合國安理會之前,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一共做出三項決議,即6月25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同)通過的要求立即停止戰爭行為,北朝鮮立即撤回三八線以北的決議;6月27日通過的責成聯合國成員國應向南朝鮮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決議;7月7日通過的派遣聯合國軍入朝參戰的決議。

  第一個決議是程序性的,對於美國出兵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況且因時間倉促,蘇聯也來不及返回聯合國。即使蘇聯回到安理會,也難以對這種呼籲和平的一般性決議使用否決權。

  第二個決議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它帶有明顯的傾向性,而且是美國為實行其出動海、空軍向南朝鮮提供援助的政策提供法律依據的。但正是在這個重要決議通過前幾個小時,蘇聯代表放棄了返回安理會行使否決權的有利時機。6月27日中午,賴伊、馬立克和格羅斯共進午餐。吃過甜食後,賴伊告訴馬立克,他馬上要同其他外交官前往安理會就朝鮮問題舉行會議,並問道:“您去嗎?我認為貴國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當時格羅斯連連後退,臉色煞白。因為這次會議通過的決議正是美國將採取的行動的合法外衣,而如果馬立克到會,毫無疑問會否決議案,那麼美國精心策劃的計劃就會毀於一旦。他想用腳在桌子底下碰碰賴伊,示意別再扯下去了。但這時馬立克搖搖頭說:“不,我不去。” 馬立克顯然是得到了國內的指示。據葛羅米柯回憶,朝鮮戰爭爆發後,他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返回聯合國安理會,以便在那裡使用否決權反對聯合國做出不利於北朝鮮的決議,但斯大林拒絕了這個建議。

  無論如何,蘇聯沒有及時返回安理會使得美國可以隨意利用聯合國這一工具為其決策服務,而蘇聯的舉措則在客觀上使美國可以得心應手實施其出兵朝鮮的計劃。

  至於第三個決議通過的後果就更為嚴重,由於蘇聯缺席而按美國策劃而順利通過的這個決議,不僅使美國在聯合國軍的名義下介入戰爭,而且為美國越過三八線北進提供了借口:正是因為有聯合國軍這面大旗,美國才能夠以聯合國提出的南北朝鮮統一為理由越過三八線。而這一舉動的更為嚴重的後果是使戰爭打到鴨綠江邊,並迫使中國出兵朝鮮。美國在戰爭的泥淖越陷越深。

  原標題: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

  作者沈志華 2014年01月22日10:50 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