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2015年將是中國投資者最痛苦的一年

http://www.CRNTT.com   2014-11-04 09:13:28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訊/和訊網今載趙筱贇文章《2015年將是中國投資者最痛苦的一年》指出,勞動力成本的劣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產業鏈與供應鏈配套、國內市場潛力等方面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從中國向更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就變得水到渠成。投資者最大的危機,不是當下的利潤多寡,而是對未來能否清晰把握。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無疑稱得上是個“大國經濟”。從經濟學意義上講,一個“大國經濟”所發生的變化會對世界上的其他經濟體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在過去十多年中已經反映的很清楚。

  當時有句話說:“中國買什麼什麼貴,中國賣什麼什麼便宜”。這正是“大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期。轉型之後,中國買賣的東西、輸入輸出的產業勢必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勢必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產業外移將不可避免。一些條件具備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印度等)很可能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並帶動當地經濟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上升期。

  目前,中國已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在全球收入水平的排名相比二十年前大幅提高。 1990年,全世界比中國貧窮的經濟體只有20個(以人均GDP衡量);而到去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10個。這意味著,如今世界上已有110多個經濟體比中國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以上的年均實際增長率,中國的人均GDP估計在2年內就會超過8000美元,5年內則會超過10000美元,屆時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就會變為明顯的劣勢。

  勞動力成本的劣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產業鏈與供應鏈配套、國內市場潛力等方面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從中國向更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就變得水到渠成。這從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基地布局的變化中可窺一斑。

  隨著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外遷,中國國內企業必須面對轉型升級的挑戰,通過向價值鏈的中高端轉移,來尋找新的核心競爭力。而中高端製造業一直是歐、美、日、韓、台等發達經濟體的天下。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崛起勢必會對這些經濟體的企業產生衝擊。

  有人擔憂,中國企業在中高端製造業方面的創新能力不足,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和知識產權方面的積累也相當有限,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趕超發達經濟體的企業。

  現在所有傳統企業都有非常嚴重的危機感,不知道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轉型?未來之路如何走?利潤好的企業發愁,利潤不好的企業更發愁。企業最大的危機,不是當下的利潤多寡,而是對未來能否清晰把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