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贏取非洲芳心,從埃博拉病毒開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8 09:58:09  


兩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國醫生:南希·懷特博爾(左)和肯特·布蘭特利(右)
  中評社北京8月8日訊/西非埃博拉病毒大爆發局面呈現失控態勢,死亡和感染人數還在不斷攀升。由於沒有疫苗和有效的治療藥物,且死亡率最高可達80%,隔離成為阻止這種病毒的唯一方法。

  在這種極度恐慌的背景下,西非各國的口岸與機場關閉,多國向本國公民發出西非旅遊警報。然而,當地時間8月2日和8月5日,美國分兩次將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兩名美國援非醫生接回亞特蘭大的Emory大學醫學院治療,主動把幽靈一般的埃博拉病毒從非洲大陸帶到美國本土。據CNN報道,兩位病人在接受了一家公司提供的新藥“ZMapp”之後,一名患者自述病情逐漸好轉,一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但沒有證據表明病情惡化與藥物有關。

奇藥的速成

  顯然,這不是一個正規的臨床試驗,而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Mapp生物制藥有限公司(ZMapp生產者)以及美國軍方負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分支機構防務威脅緩解委員會,聯合決定的一個“非常規試驗”。當然,兩位受試者也簽署了知情同意後加入了試驗,充當了“小白鼠試驗品”的角色。

  在擁有嚴密科學體系和程序的現代社會,一種新藥的誕生是一個耗資、耗時巨大的系統工程。科學家們根據當前對疾病和人體運作機制的認識,合成可能會影響機體生理、生化和病理的化合物。然後,科學家從龐大的、由幾十萬種化合物組成的化合物備選方案中篩選出適宜的化合物,不斷完善、將其修飾,降低它的毒性,增強目標針對性,使其便於在人體內代謝,在常態環境中保持穩定,得到前體藥物,再確定它的品質標准和穩定性研究,明確它的生產方式。

  經過一系列努力,新的化合物離開化學實驗室,進入動物實驗和臨床藥理實驗階段,確定藥物確實有一定的藥效,大致了解它的藥理和毒理特點,再投入需要承擔巨大的倫理責任和臨床風險的臨床研究階段。70年前的紐倫保審判清算了納粹罪行之後,文明社會的臨床試驗工作即在嚴苛的倫理要求下進行——無論如何,不得對受試者造成傷害。經過多年的完善,藥物臨床試驗必須經過精密的試驗設計和安排,在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擁有完備監督和質控體系的研究機構中,通過數以千計的受試者進行研究。當前後四期臨床試驗取得可靠成果並經過一國藥監主管部門FDA認可之後,這種化合物才能夠成為一款新藥,投入生產和流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