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09:23:35  


 
  首先,在新技術條件下,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古老的陸路運輸技術不足以承載產生規模效益的運輸量。但是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據測算,從中國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如果通過絲綢之路,運輸距離可比海運縮短9000多公裡,時間縮短近一個月,運費節約近1/4。此外,古絲綢之路必須避開山地與沙漠,路線選擇範圍有限,經濟、社會效益不高。而今天,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把鐵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將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把資源與市場串聯起來。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

  其次,新絲綢之路構想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戰略需求。從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兩端是當今國際經濟最活躍的兩個主引擎:歐洲聯盟與環太平洋經濟帶。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構築了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略基礎。從國內角度看,中國當前的發展需要兼顧地區平衡,並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再次,新絲綢之路設想兼顧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發展。中亞地區處於地緣戰略要衝,又是東西文明的交匯點,更是近年來惡名昭彰的宗教極端勢力的發源地。新絲綢之路構想以經濟合作為先導與基石,以政治合作為前提與推進手段,以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為重要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綜合戰略規劃。經濟發展為基礎設施建設準備了物質條件,提高了各國參與合作的意願。政治合作消除了開展經濟合作的各種人為障礙。經濟發展與政治合作有助於化解安全衝突,消弭宗教極端勢力滋生的溫床。伴隨著政治、經濟活動而展開的文化交流,最終將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目標並行不悖,使得新絲綢之路構想具有突出的穩定性,不至於被安全衝突打斷,反而能抑制安全衝突。

  歐亞絲綢之路上的競爭與合作

  文章表示,絲綢之路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戰略設想,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北南走廊”計劃。這些計劃為我們認識新絲綢之路設想提供了參照系。

  日本提出“絲綢之路外交”的初衷是保障能源來源的多元化。日本早期並不重視中亞外交,直到1997年橋本內閣首次提出“絲綢之路外交”設想,才開始加強與中亞的交往。日本政府認為:中亞各國遠離國際市場,需要加強彼此間的經濟合作,才能更有效地進入國際市場,日本應該幫助中亞各國實現一體化,在此過程中,日本可以強化在這一地區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日本執行絲綢之路外交的主要方式是:由日本政府提供開發援助,幫助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完善公路、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推動絲綢之路外交,日本自2004年起推動設立“中亞+日本”機制,通過五國外長的定期會晤來促進政治對話、經貿合作、文化交流。

  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為日本在這一地區贏得了好名聲。但日本“絲綢之路外交”進展並不理想。首先,這可能與日本自身實力的相對衰退有關。由於日本經濟增長長期停滯,日本模式在中亞漸漸失去了市場。“中亞+日本”機制越來越難以與上合組織等合作框架的影響力相媲美。其次,日本對中亞地區能源的重要性及相關安全議題的認識逐漸成熟,漸漸失去了對絲綢之路外交的興趣。再次,日本不具備開展中亞外交的地緣條件,同時本地區與日本的宗教文化差異較為明顯,“絲綢之路外交”進展緩慢。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日本外交缺乏自主權,例如2005年烏茲別克斯坦爆發安集延事件後,美烏關係惡化,“中亞+日本”五國外長會議竟然因此而推遲。為了配合美國的意識形態外交,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也染上了鮮明的政治幹涉色彩,這侵蝕了與本地區各國互信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