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處於十字路口的日本 | |
http://www.CRNTT.com 2013-03-13 11:29:58 |
另一方面,安倍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密切的美日同盟關係,作為日本安全的基石,並在日本同中國僵持不下之際,取得美國承諾堅定的支持。在這課題上,奧巴馬讓日本人失望了,因為他幾乎沒有什麼提到中國。在安倍動身前往美國前,華盛頓已非正式通知日本政府,奧巴馬更關注的是緩和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關係,而不是日本可以對中國多強硬。 安倍收到了這個信息並放下民族自豪感,在華盛頓反覆表示願意尋求同中國展開對話,表現了讓奧巴馬滿意的自我克制。然而,面對國內強烈的反中國情緒,這個由美國強加的自我克制,將讓安倍更難應對中國強硬的外交和軍事姿態。美國對安倍的要求很明顯,即振興日本疲弱的經濟、避免同中國發生衝突、及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儘管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很大)。 對提呈給美國國會的報告里,讓人不快地提到日本的民族主義和修正主義傾向可能對亞洲構成威脅,日本媒體普遍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不過,一些分析家還是感覺到美國對日本態度的轉變。他們嘗試讓日本民眾認識到,美國這個盟友在維護日本利益上,最終可能採取更有選擇性的做法。他們認為,日本現在面臨兩個困難的抉擇:一是自行決定國防事務;二是“嘗試”回歸亞洲並與中國維持更密切關係。 第一個選擇意味著發展核武器。這將讓民族主義者感到雀躍,但卻是日本選民甚至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它也將引發另外一個問題,即對一個負債累累的國家來說,要多少國防預算才足夠抗衡一個有13億人口的富裕國家? 第二個選擇日益得到商界領袖的認同,如果反中國情緒慢慢平息,長期來說也比較可行。當然,同中國的任何和解,都必須是美國可以接受的。 從歷史上來看,日本文化和體制依序曾從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經驗得到啟發。在同中國的長期糾紛上最需要美國支持之際,日本卻發現美國的力量和影響力越來越不可靠,自己身處十字路口,必須開始探討一個沒有模式可以追隨的前景,並在快速改變的世界中尋求自身的定位。這無可避免地讓日本必須正視其亞洲鄰國。日本在“脫亞入歐”後(自1868明治維新以來的口號),不但往往疏忽,也甚至可能對它們表示輕視。 然而,就如美國正嘗試提醒日本,日本如果要被區域重新接受,就必須認識到它不能繼續回避同這些國家懸而未決的不幸歷史問題。 作者是退休法國外交官,曾派駐日本、美國、新加坡和中國。葉琦保譯。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