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家長正陷入教育恐慌?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14:45:57  


 
  在家的風險

  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法》,“在家上學”是一種不被允許的行為,幾年前上海“孟母堂”被舉報後遭到教育主管部門的取締。但楊東平認為,如果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一部分家長的期待,那麼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家長們的選擇,應抱有寬容的心態。“這幾年,教育部門的觀念有所改變,一般‘眼開眼閉’,我認為政府抱著寬容的態度是正確的。孩子教育的決定權是誰?從法理上說,雖然教育已經國家化,但家長的決定應該被認可。現代教育應該滿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私立學校的出現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夏惠賢則表示,他能夠理解家長們為孩子尋找更加合適的教育方式的心情,但中國的在家教育目前還僅僅是一種新生的現象,在家教育既沒有提出明確的教育思路,也尚未出現優秀的教育成果,這種個別的現象還無法為公辦學校制度提供啟發性的借鑒。

  “在家上學”興起50多年後,如果你向一個美國人提起“在家上學”,很多人聯想到的是“高分”。美國“在家上學”的孩子在各類考試中通常成績更高,進入大學的比率更高,有四分之三的美國大學積極招收家庭教育的申請者,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校,他們進入高校後的成績一般也更好。還有相關研究證實,家庭學校的學生在社會、心理、情緒發展方面是健康的。

  如果單從這樣的標準看,“在家上學”似乎有利無害,但實踐者卻深知,“在家上學”也存在風險。

  即便在美國,在家上學也還是少數人的選擇。黃偉勤是一位美籍華人,家裡有5個孩子,12年間沒有一個孩子上過學,完全在家教育,主要承擔教育職責的是妻子。黃偉勤告訴記者,在家教育對家長是莫大的考驗,家長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斷更新知識。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家長會受到不同的挑戰,現在,他的大兒子已經快要成年,在大兒子面前,媽媽的話有時候不太“管用”,不得不需要他這個更加“強大”的父親出面。

  家長會帶給“在家上學”孩子最直接和最大的影響,對於這一點,上海的一位父親深有體會。女兒在家上學一年多後,這位父親發現,妻子身上的缺點,幾乎都能在女兒身上看見。

  教育學學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岳龍雖然對學校教育的滯後提出批評,但他並不贊同在家教育。他看到的一些例子表明,雖然家長的初衷是培養健康而完整的人,但到最後,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某一方面技能的培養,而忽略孩子全面的發展。岳龍認為,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比如社會交往的機會,哪怕家庭刻意製造機會,也無法與學校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相比。

  家庭教育還要求家長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而大理會議上記者注意到,一些家長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會議間隙,Tina父親受到歡迎,他將自己在網絡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資料、網站傳授給“取經”的家長,當他提到一本書可以從網上購買時,一位媽媽卻不知道如何網上購書。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鐘文芳,也不贊同在家教育,她認為,在家上學的前提是家長對教育知識非常了解,家長有教育的能力。鐘文芳介紹說,一些國家對“在家上學”有相應的管理,比如家長要先向主管部門申請,才可以讓孩子回家接受教育,在家上學的孩子定期要與對應的學校溝通,定期參加測試。她認為,中國目前的“在家上學”,是完全缺乏監管的。

  大理會議上,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被多次強調,但是,大理的一些“在家上學”家庭,卻用分居兩地的形式實踐家庭教育,這樣的現象也引起了部分家長的批評。一位原本居住在廣州的媽媽,幾年前帶著女兒到大理定居,讓女兒在家接受教育,她的丈夫留在沿海城市工作。在大理,這樣的“在家上學”家庭並不少見。反對這種做法的家長認為,完整的家庭和來自父母的親情,是一個人心智發展最重要的保障,犧牲家庭團聚的“在家教育”是不健康的。

  “在家上學”的概念除了家長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廣義上還包括把孩子送入與傳統公立學校教育理念和方式完全不同的其他形式學校,這種學校又被統稱為“體制外學校”。但一些實踐者發現,“體制外學校”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上海的許賢勝(化名)幾年前將女兒送入某學堂,這所學堂被很多“在家上學”的家庭推崇。學堂以國學、傳統文化、武術等為特色,寄宿制,學費昂貴。當初去考察時,學校提出寬鬆的教育環境、不考試、鍛煉身體等概念讓許賢勝很滿意。如今女兒從學堂小學畢業,但許賢勝發現,女兒不但沒有表現出浸淫傳統文化後的“知書達理”,甚至連家中長輩都懶得稱呼;體格沒有因習武而健壯,反而肥胖懶惰。許賢勝準備讓女兒回到上海進入公立學校,參加學校測驗時,數學試卷只會做一半的題目,英語試卷上的作文被她“拒寫”。

  許賢勝很糾結,他不知道,如果沒有選擇這種特別的教育方式,女兒是不是會“正常”一點。但他認定的一點是,完全“鬆”並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傳統學校有‘病’,但送入非傳統學校並不是治病的‘藥’。” 雖然已是事業上的“成功人士”,但許賢勝承認,大多數家長和他一樣,教育知識非常貧乏,在為孩子選擇教育方式時,很可能出現偏差。

  由於中國“在家上學”出現時間不長,還沒有“畢業生”,楊東平認為,很難判斷“在家上學”的優劣。目前“在家上學”還被視為“異端”,社會對這種形式疑慮重重,他認為,社會應該寬容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的出現。

  嚴海燕是帶著重重疑慮來到大理的,離開時,她顯然已經做好實踐“在家上學”的準備了。她目前的想法是,考慮到孩子愛好交際、喜歡集體活動的天性,讓兒子上半天學,剩下半天她自己教育,發揮兒子的特長。嚴海燕準備親自動手,讓一個學校判定的“問題孩子”變成“健康”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