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由海峽中線切入商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1-07-26 08:40:54  


 
  為了這條所謂“海峽中線”,在當年兩岸軍事對峙時代,當然是劍拔弩張。但由於當時解放軍的海、空軍的裝備明顯落後於台灣軍方,因而絕少“越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佈後,尤其是在“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公佈後,大陸希望能夠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而馬英九也希望能實現“台海休兵”,且大陸解放軍的海、空軍的裝備已對台灣反超前,比台軍優越得多,但其海空軍均沒有越界。這就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是尚未簽署《兩岸軍事互信協議》之前的兩岸互信默契。

  然而,這條“海峽中線”,即使是在兩岸友好合作時,也存在著疑難。比如,兩岸合作開發石油問題,就將遇到“海峽中線”的問題。為此,本欄曾建議,參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門回歸當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二七五號令”,其附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範圍文字表述》對澳門與內地水域管理的“習慣控制線”正式表述為“澳門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的做法,以‘兩岸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來代替“海峽中線”,或簡稱為“習慣管理水域”,就可“求同存異’地解決一個棘手問題,爭取“共創雙嬴”。 

  由此可見,兩岸在經歷了經濟性、事務性的談判之後,是應當進入政治談判階段,至少也應進行政治對話的了。其一、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必會遇到制度性的問題,如“ECFA”的“經合會”。如果不談政治,等於是被抽空了基礎,並不穩固。其二、一九九八年江澤民在會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時,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建議。時任“陸委會”主委的張京育就欣喜地回應:“兩岸政治對話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初級階段”,“提前進入《國統綱領》中程階段”。而李登輝為了堵塞兩岸政治對話的路,推出了“兩國論”,也撤掉了正面回應江澤民的張京育,換上發表《一個分治的中國》說貼的蘇起,導致兩岸關係更趨緊張。現在,李登輝叫喊“棄馬保台”,馬英九還要死抱李登輝的“荼毒”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