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企業的海外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10-09-07 08:29:26  


 
  目前中國的海外投資中,中央企業占到63%(數量上央企大概占20%),國有企業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國有企業規模比較大,現金流比較充裕,獲得外匯額度也比較容易,因此,它們主導海外投資。在一些官員和企業家看來,改革以後的國企的行為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直接聽命於政府。但是,外國政府和公眾顯然不這麼看,在一些敏感的行業資源領域更是如此。許多國企在全球危機期間全力以赴地幫助政府實現經濟增長目標,也加深了海外對國企承擔部分政府功能的印象。

  長期來看,政府應該創造更多的條件促進廣大的民營企業到海外投資,這不僅有利於開拓海外市場,也能提高外匯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少的原因可能與其自身的規模和實力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相聯繫的可能是投資信息的傳遞和投資經驗的積累。改革開放初期到大陸來投資的基本上都是香港、台灣和韓國的中小企業,很多是華僑。好在最近幾年民營企業海外併購已經相對活躍,比較著名的案例有東軟收購芬蘭賽斯卡,蘇寧收購日本勞克斯,順德日新收購智利鐵礦,吉利收購沃爾沃等等。

  統計分析表明,中國的海外投資目的地除去那些避稅港外,大量集中在那些法治不完善、腐敗嚴重的地區。這可能是因為法治完善的國家對中國投資的限制相對比較多,但是,許多中國企業家確實在一些政治獨裁、社會腐敗的國家“如魚得水”,將在國內賄賂地方政府官員的做法原封不動地帶到國外。這些做法其實非常危險,一旦國際上將中國海外投資等同於腐敗傳播機制,以後中國企業的海外處境便會變得更加艱難。

  不了解當地市場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比如,有一家國企收購了澳洲的一個煤礦,在當地宣傳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殊不知煤炭業因為破壞生態,在當地聲譽並不好,更不要說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了。正因為對當地市場缺乏了解,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遇到了一連串的困難,比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關於地權的官司、在秘魯有關勞工與環境的爭端、安哥拉部分國民對於中國工人的反感,等等,這些案例在當地都已經造成極大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