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如何觀察兩岸和平狀態

http://www.CRNTT.com   2010-05-13 10:50:53  


網民建議大陸首艘航母應叫“中山”號以利兩岸和平統一
  中評社台北5月13日訊/“和平是個模糊的概念,其範圍可以非常廣。兩岸自1949年以後,期間除了三次台海危機,及幾次海空交戰外,幾乎處於‘事實的’和平狀態。尤其是進入1990年代以後,兩岸間的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但是,兩岸間沒有簽署正式的停火及和平協議,兩岸領導人也無法正式見面,協商敏感的政治議題。某種程度而言,以法理而言,兩岸的戰爭/軍事衝突狀態沒有結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丁樹範今天在《旺報》登出文章“如何觀察兩岸和平狀態”,文章內容如下:

               和平難以定義

  另一方面,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雙方領導人能正式晤面協商敏感的政治議題,並簽署協議。然而,彼此大量的核武器仍瞄準彼此,而且,彼此間幾乎沒有任何經貿往來。即使如此,美、蘇是處在和平狀態。

  上述的陳述突顯出和平難以定義。如果必要,則只能給予最簡約的定義。那就是彼此間沒有實際發生的,而且是有計劃性的軍事衝突。要強調的是,即使是這樣簡約,而且是可操作的定義,仍然是有灰色空間。

  例如,發生實際軍事衝突前的動員,乃至於,彼此的強烈譴責,及由此而衍生的彼此敵意仇視,和心理上預期“可能”將發生衝突等。這些或都需要列入考慮。

             一、兩岸和平觀察指標

  為長期觀察兩岸和平狀態,有識之士應設計兩岸和平觀察指標,依據指標定期得到指數,指數的變動及可反應兩岸關係的變動。個人認為,有無簽署和平協議(可以包含有無宣布放棄武力解決兩岸問題,及有無實際的軍事衝突)、有無心理上的衝突預期、有無相關的軍事動員準備、有無針對性的軍事演習、有無彼此敵意仇視、有無彼此強烈譴責,這6項可列為兩岸和平觀察指標。

     指標加權困難

  上述指標可能仍不周詳。例如,如果中國仍然在東南沿海省分舉行軍事演習,但是,採取不報導低調方式,該如何歸類?又如,是否該把領導人互訪列為指標?再如,中國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該如何歸類?

  再者,這些指標排除了高層互訪及兩岸協商等指標,因為,這兩個指標都必須反映在彼此對對方的認知。因此,這兩個指標都是工具性;工具性指標只保留了有無簽署和平協議。

                   二、兩岸和平觀察指標之加權

  由於和平概念的模糊性,使得指標的加權也變得困難。以兩岸而言,沒有簽署停火或和平協議不表示彼此處於軍事衝突中;反過來說,沒有實際的軍事衝突不表示彼此處於真正的和平。這使指標加權無法置太高權重於單一指標。

  在上述實際的限制下,試擬指標加權如下:

  1.有無簽署和平協議:25%

  2.有無心理上的衝突預期:15%

  3.有無相關的軍事動員準備:15%

  4.有無針對性的軍事演習:15%

  5.有無彼此敵意仇視:15%

  6.有無彼此強烈譴責:15%

  根據兩岸現況並經指標加權,可算出當前兩岸和平狀態指數為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