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兩會”呈現互聯網特色

http://www.CRNTT.com   2009-03-07 08:44:46  


溫家寶近日在網上與網民進行互動
  中評社北京3月7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刊登王龍文章“中國‘兩會’呈現互聯網特色”,文章說,互聯網把曾經高不可攀的“兩會”變得平民化了許多,並越來越呈現出互聯網特點,讓人覺得參政議政不再是某一群體的特殊待遇,代表和委員們面臨著被“民意”彈劾的危險。全文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近日與網民進行了一次互動,將執政理念呈現在公眾面前,受到了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有外媒稱,溫家寶將“互聯網政治”概念延伸到了每個角落,不但為“兩會”增添了亮點,也表明“兩會”開始關注網絡民聲。當然,類似評論在國內主流媒體更集中,諸如“中國政治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互聯網政治漸入佳境”等,都反映出中國信息生態正朝著進步的方向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使互聯網上每一種聲音都在瞬間得到廣泛傳播,這是中國進入信息時代重要標誌之一。這種現象,體現在政治領域不算奇怪,奇怪的是中國往往把網民與官員分開來說,比如官員上網叫“與民互動”,人大代表上網叫“體察民情”等,以致“網絡問政”成了“兩會”期間被人熱捧的詞兒。

  有論者認為,互聯網賦予了“兩會”新的內涵,初步奠定了中國特色的民主參政體系。這樣的解讀有些過頭,畢竟解決就業困難、教育公平、房價上揚等一系列問題不能寄希望於互聯網。以近期雲南的“躲貓貓事件”為例,有些人習慣了遮遮掩掩,只是苦於不能自圓其說才不得不作出些姿態。在這樣的前提下,一些官員與其說在給網民面子,倒不如說更擔心自己丟面子。

  信息時代注定了網絡會成為一種輿論載體,因此把“網民”概念定義在平民範圍不準確。其實,中國網民群體的組成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麼簡單,即使法定的參政者和執政者上網也沒有必要自詡“網官”。一般說來,有人習慣在網上網下扮演不同角色,也許他們在工作中唯命是從、笑臉奉迎,在虛擬的網上卻愛憎分明、眼里不揉沙子。要知道,能有幸成為“網民”的人基本生活在富庶區域,是社會中層以上的群體,他們隱藏在電腦屏幕背後,敲出了“互聯網政治”的元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