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季冰:別忙著救經濟,先診斷病因

http://www.CRNTT.com   2009-02-25 10:48:36  


 
  今天的情況完全顛倒過來,危機恰恰是源自發達國家並向全球傳導。數據已經顯示,去年以來歐美消費的縮水導致發達國家對中國的進口大幅下降。而且可以預計,這種狀況即使不進一步惡化,至少也將維持兩三年時間。那麼,中國國內通過擴大基礎投資進一步增長的生產能力又如何得到消化呢?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和說起“內需”不足,其實所謂“內需”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相比於我們的供應,我們的需求是不足的。那麼,經過這一輪以擴大投資來“拉動內需”的政策,再過幾年,我們的相對內需是不是會變得更加不足呢、中國的經濟結構是不是會變得更加不平衡呢?

  中國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原本未必完全沒有可能逐漸轉向內生能力越來越強的良性循環,例如,出口的增長能促使企業效益提升,就像過去10多年裡我們看到的那樣;而它又能帶動居民收入增長,進而轉化為消費需求的增長;這就使得企業在出口利潤越來越薄的壓力下有機會轉向內銷市場……但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鏈條卻在個人和家庭那裡中斷。因為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於消費,而是儲蓄起來。

  當然,這又是因為教育、醫療、失業、養老等一系列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使中國居民在消費的時候總感覺有許許多多後顧之憂在提醒自己捂緊錢袋。而居民過量儲蓄使國內市場低迷,這反過來又迫使企業不得不更加依賴國際市場;於是它們又不得不壓低各種成本以取得價格競爭優勢,這就使得勞動者的收入更加難以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而獲得相應提高;內需因購買力的不足而更加低迷……

  這還僅僅是當前成千上萬棘手問題中的一個方面而已,我把它拿出來討論一下,並不奢望尋找到一個正確的解決之道,只是希望引起人們對我們所面臨的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成因的關注。並且我還堅持認為,中國經濟問題的根子在我們自己,國際上的金融海嘯充其量不過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大多數方面,美國的問題與我們正相反,例如,它是創新過度而監管不力,而我們則是管制過度而創新不足。

  再過一個星期,全國兩會就要召開。今年的兩會確實應該是一次在金融危機陰霾之下鼓舞全國人民士氣的會議,但我們更應當期望它是一個針對當前嚴峻形勢的暢所欲言且充滿知識含量的辯論場,而不僅僅是一個表決心的場所。

  (陳季冰:《上海商報》評論版主編,先後就職於文匯報、上海經濟報、東方早報等多家滬上媒體,著有從近現代歷史出發探討“中國崛起”問題的通俗學術著作《下站: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